:::
資料庫查詢時間:499.9977 ms
共 17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民眾高等學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眾高等學校是一種獨立、非營利、自我管理的成人教育組織。其性質介於中等與高等教育之間。此種學校於一八四四年首先在丹麥成立,作為一種社區教育的管道。民眾高等學校受到丹麥教育家葛倫特維希(N.F.S. Grundtvig)的思想影響甚深,他被譽為「民眾高等學校之父」。葛倫特維希認為個體能對自我作精神或心靈上的啟發,因而非常強調發展人性。他對傳統中等學校的機械學習方式相當不滿,而想創造不以教導教科書為主要內容的住宿式高級中學,希望透過討論、會談等觀念的溝通來代替講述,強調放發而非傳授,反對考試。在他的思想影響之下,第一所民眾高等學校即由柯爾德(Christen Kold)於一八四四年根據葛倫特維...
|
民主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行使政權、國家主權為全體人民共有、由人民行使政權、社會福利為全體人民所共享的主義。社會、經濟、教育在全體民意支配下運作,而非少數特殊階級所壟斷。
|
失學民眾補習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失學民眾補習教育係民國三十八年以後在臺灣地區所實施的一種失學民眾的識字教育活動。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臺以後,鑑於當時不認漢字、不會說國語之民眾高達百分之八十,基於國家建設的實際需要,乃決定進行大規模的識字教育運動。由臺灣省教育廳擬定實施計畫,以十三歲到四十五歲的失學民眾為對象。其做法就是在臺灣各地區普遍開設失學民眾補習班,簡稱民教班。
失學民眾補習教育分為初、高兩級。初級班修業四至六個月,高級班修業六個月至一年。但均得依地區環境的特殊性,選擇重要課程教學並縮短修業年限。民教班並無統一而固定的課程與教材,各班得依實際需要自行決定課程與編寫教材。民國四十年(1951)以後,改用臺灣... |
平民教育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民教育運動是民國初年的一種教育運動,以反對封建專制主義教育,要求教育為平民服務,讓更多的平民享受教育權為其主要目的。在此運動的影響下,興辦了不少平民學校,也設立了不少的平民教育事業。
民國四年(1915),部分前進的知識分子,基於國家進步與發展的需要,提出實施民主教育的主張,同時積極進行宣傳並推展平民教育運動,以爭取人民接受教育的權利。民國五年(1916)全國教育聯合會通過決議,呼籲重視平民教育。之後,全國各地紛起響應,如民國八年(1919),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部分師生組成平民教育社,出版〔平民教育週刊〕極力宣傳平民教育,而影響最大的首推民國十二年(1923)成立的「中華平民... |
榮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人為國效命,保衛領土及人民,退役之後,被尊稱為「榮民」。早期指曾參與抗日戰爭或國共內戰,戰後隨政府遷臺的大陸地區省籍退伍軍人。今已擴大適用對象,凡服志願役滿十年,或因作戰或因公致病、傷或身心障礙者,或曾參加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戰役及其他經國防部核定之重要戰役者,皆屬之。
|
國民教育的社會學分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民教育的社會學分析是從社會學的現點來分析國民族主義,與近代民族國家的興起,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雖然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以來,西方神權逐步讓位而致的世俗化過程,包括各國政治與宗教權力的競逐,以及中產階級運用政治利益換取教育機會的努力等,都可視為國民教育的社會源頭,有助於普及各國的「人民」教育。但是真正落實國民教育名稱、建立國民教育制度的社會背景,一般仍以十九世紀的兩次普法戰爭為準;而國民教育的創始者,則是德國。
一八○七年第一次普法戰爭,德國失利,為了外抗強鄰的侵犯,內續民族的生命與國家的生存,德國在有識之士費希特(J.G. Fichte, 1762~1814)等人的呼籲下,提倡... |
軍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人和百姓。《三國演義》第二一回:「紹弟袁術在淮南驕奢過度,不恤軍民,眾皆背反。」《紅樓夢》第一回:「彼時雖有軍民來救,那火已成了勢,如何救得下,直燒了一夜方漸漸的熄去,也不知燒了幾家。」
|
公民道德教育(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民道德教育也稱「國民公德教育」;源自一九四九年九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四十二條規定:「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的公德。」當時稱為「五愛」。中國大陸一九八二年通過的〔憲法〕第二十四條亦規定:「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把「愛護公共財物」改為「愛社會主義」。要求全體公民均應具有這些公德,以提高全國人民的道德水平,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從此,各級各類學校都把「五愛」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內容,簡稱為「五愛教育」。通過「五愛教育」,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公德的好公民...
|
公民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民文化即是促使政治穩定的民主政治文化,其中包含一組支持公民參與政治事務的信念、態度、規範與知覺,以及公民對自身政治能力的信心。
對於如何達到「民主穩定」的政治狀態,自柏拉圖(Plato)、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以來,即有許多理論主張。大多數學者依據歷史經驗,都承認民主政體有其內在困境,過度的「民主」可能導致一個政體的混亂與覆亡。如亞里斯多德所討論的雅典政府,西塞祿(Marcus Tullius Cicero)所批評的羅馬的混亂,塔克維(T.A. de Tocqueville)所看到的法國大革命。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發展了「混合政府」的思想,認為對一個國家最... |
乙種國民兵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凡經徵兵檢查,區分為甲、乙等體位之男子,應服常備兵現役,或補充兵現役,其超額者即服甲種國民兵役,再超額者,或經徵兵檢查其體位為丙等者,均服乙種國民兵役。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