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50.0059 ms
共 9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永恆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點中,教學是鼓勵學生討論、引發其理性能力的一門藝術。教學基本上基於蘇格拉底的方法:口投詳述、演講與解釋。 「派代亞」計畫(The Paideia Program) 「派代亞計畫」係永恆主義教育理論的實踐計畫,其主旨在培養博雅的全人心靈。主要由阿德勒在1982年領導的「派代亞小組」發表「派代亞計畫」,位中學規劃了基本的學校教育,嘗試將永恆主義的教育關落實於中小學層次。(陳嘉陽,2012)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永恆主義英文關鍵字:Perennialism 參考資料Allan C.Ornstein/著,方德隆/譯(20...
|
ASSURE教學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SSURE教學模式係針對教師在教學上之應用而設計,其解釋如下:1.A:分析學習者之特質(Analyze Learner Characteristics):傳統之教學模式,通常是先說明學習目標,而系統化之教學模式不同,是從學習者之特質著手,學習者特殊之特質是指學習內容有直接關連之因素。教學者如能將學習者之特殊屬性做分析,對於選擇教材和媒體都會大有裨益。教師要了解學習者之特質有時並不容易,除了查閱資料,教師不妨主動發問,或課餘與學習者交談,以求了解學習者特質。2.S:陳述學習目標(State Objectives):課程目...
|
無中生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中生有」指從「無」捏造出「有」,所以可指本無其事,憑空造作。這句成語一般以為出自於《老子》,但這和《老子》第四○章所說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意思並不一樣。老子認為天下萬物都是從「有」產生出來,而「有」又從「無」產生出來。就這個意思來看,老子的「無中生有」,是一種解釋道之本源的見解,和後代使用「無中生有」的意思頗有不同。後來的用法,這個「無」就是「沒有這回事」,這個「有」就是「有這回事」,所以「無中生有」的意思才會是:本無其事,憑空捏造。
|
七步成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解釋3 3.故事內容4 4.相似、相反詞4.1 4.1相似詞4.2 4.2相反詞5 5.例句 1.出處世說新語 2.解釋 七步內就能完成一首詩。走七步路的時間可作成一首詩。形容有才氣,文思敏捷。 3.故事內容世說新語:「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慙色。 4.相似、相反詞 4.1相似詞 七步成章、才高八斗 4.2相反詞 無 5.例句...
|
相關研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間。目錄1 基本歷程1.1 問題選擇1.2 樣本與工具之選擇1.3 設計與程序1.4 資料之分析與解釋2 關鍵字3 參考資料 基本歷程相關研究可分為關係研究(relationship studies)以及預測研究(prediction studies)二種,每種皆有獨特性,但其基本歷程相當類似,大概分成問題之選擇、樣本與工具之選擇、設計與程序、資料之分析與解釋。 問題選擇相關研究用以決定一系列變項之關係或考驗有關期望之關係的假設;所涉及之變項係依...
|
不可理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指事情不能以常理解釋。[例]這件怪事,真是不可理喻。
|
社會學的三大傳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互動論的代表學者,人透過觀看(look at)來獲取自我的形象,因此個人企圖從他人的行為和語言中獲取解釋,經由不斷的互動中修正解釋。定義:認為人有自由意志,須了解其行為背後的動機,藉由主觀個人經驗研究社會,屬於質性研究,強調主觀、參與、動機詮釋。(註二)發展狀況如下:(1)社會現象學以舒茲(Schutz)為代表。(2)符號互動論以布魯默(Blumer)為代表。(3)交換理論以霍姆斯(Homans)為代表。(4)俗民方法論以高芬柯(Garfinkel...
|
旁若無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故事3 解釋4 相似詞5 相反詞6 例句 出處《史記.卷八六.刺客列傳.荊軻》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筑者高漸離。荊軻1>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2>飲於燕3>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4>,荊軻和5>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6>相泣,旁若無人者。荊軻雖游於酒人乎,然其為人沈深好書;其所游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其之燕,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注解〕(1) 荊軻:?~西元前227,戰國時衛國人。好讀書擊劍。燕王喜二十八年,帶著夾有匕首的地圖和秦將樊於...
|
望文生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直接從字面上解釋,而不求了解詞句正確的內容。[例]讀書不求甚解,單憑望文生義就下論斷是十分不應該的事。
|
訊息處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訊息處理論(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訊息處理論(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或稱信息加工論,用以解釋人在各式環境中是如何透過感官覺察、注意、辨識、轉換及記憶等內在心理活動來吸收定運用知識之歷程。(註1)訊息處理論立基於20世紀70年代興起之認知心理學,其盛行於80年代後至今。目錄1 一、訊息處理的多重歷程2 二、訊息處理的心理歷程3 參考書目4 關鍵字 一、訊息處理的多重歷程多重歷程(multiproccess processing)係指人類把記憶視為一...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