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5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弄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賀人生男。為弄璋的筆誤。《舊唐書.卷一○六.列傳.李林甫》:「太常少卿姜度,林甫舅子,度妻誕子,林甫手書慶之曰:『聞有弄獐之慶。』客視之掩口。」後用以嘲笑他人寫別字或沒有知識。宋.蘇軾〈賀陳述古弟章生子〉詩:「甚欲去為湯餅客,唯愁錯寫弄獐書。」
本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當事人陳述己身所在的地區。《西遊記》第一五回:「念了一聲『唵』字咒語,即喚出當坊土地、本處山神。」
聽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聽取陳述,審察事理,而作決斷。《荀子.榮辱》:「政令法,舉措時,聽斷公。」《漢書.卷六四上.嚴助傳》:「南面而聽斷,號令天下,四海之內莫不嚮應。」
展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陳述意見。《左傳.哀公二十年》:「今君在難,無恤不敢憚勞,非晉國之所能及也,使陪臣敢展布之。」
說不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所知有限,無法清晰陳述事件的細節。如:「那樁陳年往事,我可說不清,不如去問祖母。」
假設演繹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尋求某一事實獲得確切解釋原因,推出一系列可能的假設前提,逐一對提出的假設前提依據演繹推理規則加以驗證,以決定哪個假設為真。
保殘守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抱殘守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抱殘守缺」原作「保殘守缺」。劉歆,字子駿,為漢代學者,繼父業,整理六藝群書,編成《七略》。對經籍目錄學具卓越貢獻,為中國目錄學之始。哀帝時,劉歆建議古文經傳立於學官,博士、朝臣反對,於是他致書太常博士,極力陳述自己的主張說:幾經朝代興迭,戰火洗禮,導致現今流傳的經文內容殘缺脫落、錯誤很多。我朝開朝以來陸續發現如《古文尚書》、《逸禮》、《左氏春秋》等用古文寫的經書,應該以古文為根據,改正今文的錯誤,如果還想固守殘破不全的經文,懷著害怕蒙受個人損失的私心,沒有服從真理和勇於改正的公心,或是因為妒嫉不去考究真相,只知附和他人,隨口議論是非,難道不可悲嗎?...
設鼓懸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大禹在門口設置大鼓,懸掛大鐘,人民想要陳述義理則敲打大鼓,想論述道理則撞擊大鐘。故後世以設鼓懸鐘比喻採納眾人的意見,虛心求教。《幼學瓊林.卷一.朝廷類》:「設鼓懸鐘,千古仰夏王之樂善;釋旄結襪,萬年欽西伯之尊賢。」
陳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陳述其事。《韓非子.二柄》:「為人臣者,陳事而言。」
徙日移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兵討伐他,兩人因而伏法。但平亂後,司馬冏權勢漸大,態度日趨驕傲,也逐漸引起眾人不滿。河間王司馬顒上書陳述他的罪狀,司馬冏聽說後非常苦惱,與部屬商議該如何應對。有人建議他將權力讓出來,從事中郎葛旟聽了生氣地說:「趙庶人聽任孫秀,移天易日,當時喋喋,莫敢先唱。」意思即是指當初趙王司馬倫聽信孫秀的話,胡作非為,當時大家都在私底下談論,沒人敢發難,只有齊王身先士卒。如今河間王等人受人挑撥,反而要來對付齊王,大家應該要討伐那些進讒言的人,怎麼反而要齊王屈服他們呢?其中「移天易日」即是指當初趙王司馬倫的篡位亂政,用以比喻奸臣盜弄政權,顛倒是非,欺上瞞下,也作「移天徙日」、「移天換日」等形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