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公民能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民能力」即公民能行使其權利,擔負其責任(義務),而必須具備的某些特定能力。公民能力的優劣與公民個別或和他人共同參與團體事務管理(如意思決定、保護個人的利益、與他人溝通、作判斷)的品質,其有密切關係。公民能力可從個人和社會兩方面來探討:個人方面的公民能力指隨個人生長成熟所能發展的技巧、能力、動機及知識等,是以有能力的公民在情況需要時,可以領導別人或有效地與別人溝通觀念;社會方面的公民能力則關聯到團體的內部安排,容許或促進發展個人能力的限度,部分的政府組織或社會情況可能提供較多機會發展個人的能力。
在美國的公民教育文獻中,有兩分經過精心設計的方案,明確列舉一個公民應具備的基本... |
公民意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民意識」係指一個人發展出對民族國家(nation-state)積極的與意義深長的愛慕(attachment)。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傑諾維茲(Morris Janowitz)鑑於在一個已開發的工業化社會與一個高度相互依賴的世界中,若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僅限於教導傳統的愛國主義(patriotism)或形式上的國家主義者的意識型態(nationalist ideology),顯然是不適當的;他發現國家的與愛國的限制,因此在一九八三年提出「公民意識」一詞。公民意識與國家及國際責任與義務是一致的,包含理性(reason)、自我批判(self-criticism)、與...
|
公民資格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民資格教育簡稱「公民教育」,學術界對公民教育的意義,至今尚無共同的看法。有人將公民教育視為道德教育,有人將公民教育視為成人教育,也有人將公民教育看成政治社會化,更有人將公民教育看成中小學的一種學科。由於學術界對於公民教育看法不同,使得「公民教育」一詞的解釋,見仁見智。狹義的公民教育,往往強調其政治上的涵義;廣義的公民教育,則接近個人社會化的全部過程。
在中外教育學者的論著中,對公民資格教育或公民教育的意義,有許多不同的闡釋,擇要分述於後: 1.一九六○年第三版的〔教育研究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對「公民... |
公民社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或稱市民社會、民間社會,意指由具有自我意識與政治意識之獨立個人所組成的平等社會。現代意義的公民社會與西方資本主義的成熟有密切的關係,是以西方資本主義中所強調的志業、使命的職業倫理觀在近代市民社會中便形成了獨立自主、自我判斷、自我負責的倫理氣氛。
「公民」(civil)一詞源於古羅馬civitas,與希臘的polis(city-state)為同義字,均指由「自由民」所形成的團體,而且也包括國家在內。在古希臘羅馬時代時,公民社會的意義包括了社會與國家兩者。但在資產階級(bourgeoisie)興起後,公民社會又與資產階段社會發生關係,而形成現... |
中華民國公民教育目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華民國的公民教育目標源起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之公民教育的思潮,當時因鑑於日本重視公民教育,進而戰勝俄國,有識人士開始倡議推行公民教育。第一次大戰結束後,程湘帆在[公民教育之宗旨與目標]一文中,主張:「公民教育之宗旨,可概括之曰:『德謨克拉西』(民主)的原則,造就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人類忠勇服務的明達公民。」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國民政府於民國十八年(1929)頒布[中華民國教育宗旨],明示我國教育以三民主義為準則,同時使公民教育的目標有了明確的依據。如熊子容於民國二十二年在[公民教育]一書中指出,我國的公民教育目標:「根據三民主義的教育宗旨,並採取民治的精神,建立各級各類...
|
公民館(日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民館為日本社會教育設施,其設置旨在提供居民日常生活必需之資訊,協助社區居民自動自發的學習及社區活動,使其透過參加活動的過程,提高自治能力,並激發共識。
公民館制度乃一九四六年七月五日文部次官正式通告「有關公民館的設置營運」開始正式提倡者,在制度上為戰後的產物,但在構想上卻是繼承戰前之農村公會堂、鄰保館、全村學校、青年集會所等組織之做法,一方面為了戰後日本的鄉土復興,另一方面則要普及各市町村民主文化設施。 現行〔社會教育法〕係於一九四九年制定頒布,在此法今中,對於公民館的目的、工作、營運方針、審議會之設置及市町村以自治團體設立公民館,均有規定。因此,公民館為一種... |
公民道德教育(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民道德教育也稱「國民公德教育」;源自一九四九年九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四十二條規定:「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的公德。」當時稱為「五愛」。中國大陸一九八二年通過的〔憲法〕第二十四條亦規定:「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把「愛護公共財物」改為「愛社會主義」。要求全體公民均應具有這些公德,以提高全國人民的道德水平,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從此,各級各類學校都把「五愛」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內容,簡稱為「五愛教育」。通過「五愛教育」,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公德的好公民...
|
公民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民文化即是促使政治穩定的民主政治文化,其中包含一組支持公民參與政治事務的信念、態度、規範與知覺,以及公民對自身政治能力的信心。
對於如何達到「民主穩定」的政治狀態,自柏拉圖(Plato)、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以來,即有許多理論主張。大多數學者依據歷史經驗,都承認民主政體有其內在困境,過度的「民主」可能導致一個政體的混亂與覆亡。如亞里斯多德所討論的雅典政府,西塞祿(Marcus Tullius Cicero)所批評的羅馬的混亂,塔克維(T.A. de Tocqueville)所看到的法國大革命。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發展了「混合政府」的思想,認為對一個國家最... |
日本公民教育目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在二次大戰後,以「公民」科取代「修身」科,又於一九四七年四月頒布〔教育基本法〕,同時公布〔學習指導要領〕(課程標準),廢除「公民」科,而在「社會」科中包含修身、公民、歷史、地理等學科。並一九五八年,第三次修訂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又確定「道德」成為中、小學一門獨立的科目。在〔學習指導要領〕中說明:社會科與道德科係屬相輔相成的科目,其功能依下列原則畫分:前者在於社會的認識,屬於道德認知的層面;後者在於習慣的養成,屬於道德實踐的層面。因而,公民教育的實施,「社會」是屬於教學的科目,而「道德」則為非正式的教學科目,必須透過學校全部的教育活動,以達成實踐道德,培養適合民主社會自律、自主的人...
|
公民倫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民倫理是美國強調個人對公眾利益、公共服務,在個人與公共生活中,遵守道德標準,所有國民的道德平等,以及服從由公民社區所創制的法律。在公民社區中,個人可以要求公民權利,對於公民社區,個人必須履行公民義務。公民倫理尊重公平,尋求共同的理由以解決公共問題。與權利本位倫理相反。公民倫理把提高公眾生活的品質,以及積極參與公共生活,當作公民的義務。公民倫理把提高公眾利益,當作個人發展的最高形式。
公民倫理把公民的基本行動界定為投票、繳稅,以及法律與兵役服務。公民倫理也刺激無數的公共服務的形式,這些公共服務一直是美國社會地方自治與社區生活所必要的。公民倫理能引起支持公共機構的動機,這些各級...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