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5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6.292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如喪考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經.舜典》記載了堯治理政事謹慎謙讓,通達事理;考察天時以制定百官職守,因此政治昭明,各邦國間和睦親切,人民也歡樂和諧。後來四方的諸侯長推薦舜的美德,經過堯一段時間的考察,舜都能把各種職務辦理得有條不紊,於是堯決定讓舜繼承帝位。就在舜攝政輔佐了堯二十八年時,堯逝世了,天下人民如同死去父母一樣的悲痛。有三年之久的時間,全國上下都斷絕了樂聲,瀰漫著哀淒的氣氛。「如喪考妣」是直接摘自典源的成語,用來比喻悲痛至極。
珠聯璧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丞7>。 〔注解〕 (1) 宦者:指官吏。 (2) 《太初曆》:漢武帝太初元年由鄧平、落下閎等所制定的曆法。是今存最早的一部完整曆法。 (3) 晦朔弦望:指農曆每月的最後一日、第一日、初七、八日或二十二、二十三日,與十五日。晦,農曆每月最後一日。朔,音ㄕㄨㄛˋ,指農曆每月初一。弦,音ㄒ|ㄢˊ,半圓形的月亮,分上弦、下弦,各指農曆每月初七、八日,及二十二、二十三日。望,指農曆每月十五日。 (4) 日月如合璧:太陽和月亮同時出現在天空上。因為是天文上罕見的異象,所以古人認為是祥瑞的徵兆。 (5) 五星如連珠: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同時並見於一方,古代以為祥瑞。或稱為「五星聚」。 (6...
批判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一、 馬克思‧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1895-1973(一) 為法蘭克福學派制定了三項重要工作:1、把科技整合計畫運用到個人與社會關係的需要。2、必須拒絕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而代之以馬克思更深入、更透徹的認識。3、提出一項變遷的社會,以解釋聯結意識、文化、經濟和社會的關係,並促成其再製與轉化。(二) 霍克海默的思想發展其哲學和社會批判理論,有以下兩條主軸:1、 批判性研究現實的社會問題。2、 激烈批判實證主義的哲學方法及一切傳統的「意識型態」理論。二、 泰奧多爾‧阿多諾(Theodor Wiesen...
蕭規曹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史記.卷五四.曹相國世家》載,秦朝末年,群雄並起,劉邦也在鄉親支持下起兵加入伐秦的行列。當時劉邦的陣營中蕭何和曹參二人深得劉邦的信任與賞識。後來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封蕭何為丞相,而蕭何便參考前朝文獻,陸續制定出典章、制度和法令。曹參原本與蕭何的交情很好,蕭何做丞相之後,兩人之間有了嫌隙,彼此就漸漸疏遠。雖然如此,蕭何在臨死前,仍然向劉邦推薦曹參來繼任丞相。曹參在繼任丞相後,對於一切的政策、法令,都仍然依照蕭何所制定的繼續執行,不加改變。曹參認為一切的法令,在當初蕭何的時候就規定得很明確,所以只要謹守職責,不要有所廢失即可,因此在他做丞相的這段時間,一切都遵守之前的規模。當時人們歌誦蕭何...
名列前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軍之時,右軍緊隨在主將車轅旁備戰,左軍負責割草以備休息用,前軍的哨兵偵察敵情極為慎重,中軍依情報制定謀略,後軍則十分精良,整個部隊實力雄厚,難與抗衡。士會話中的「前茅」,指的便是行軍時置於最前方,負責偵察敵情的哨兵。古代作戰時,前鋒部隊是以旄旌或茅草作為識別標誌,一旦偵察到敵方位置,就舉之而告知後方軍隊加強戒備,故以「前茅」稱此負責偵察的前軍。後來「前茅」引申有排名在前的意思,而「名列前茅」則可用來比喻成績優異,名次排在前面。
量入為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稅收的多寡來制定支出的限度。語本《禮記.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量入以為出。」後泛指根據收入來斟酌開支。《三國志.卷二一.魏書.衛覬傳》:「計校府庫,量入為出。」清.李文炤〈儉訓〉:「則何若量入為出,享恆足之利乎?」也作「量入制出」。
因地制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妥善辦法。《清史稿.卷四二一.朱嶟傳》:「惟各省情形不一,因地制宜,隨時變通。」《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你們既不博古,焉得通今?這可就要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道理了!」
盡善盡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盡善盡美」一語原見於孔子對古代樂曲的評論。據《論語.八佾》記載,孔子認為上古時虞舜時所制定的〈韶〉樂「盡美」又「盡善」,周武王時所制定的〈武〉樂則「盡美」不「盡善」。意思是說:〈韶〉樂的音調極為優美,內容又能感動人心;〈武〉樂雖然音調旋律亦佳,但在意境上卻略遜一籌。孔子會有這樣的看法,其實與他的政治主張有關,虞舜時代的平和較近於孔子所嚮往的仁義之境,周武王雖亦為明主,但畢竟是以武力推翻紂王而取得政權,此則違背了孔子的理念,也間接影響孔子對當代音樂的評價。故孔子說的「盡美」和「盡善」,原來是指音樂的形式優美,內容完善,後來「盡善盡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的完善美滿已達極限,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制定、訂定。如:「立法」、「立案」、「立憲」。
約法三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原指漢高祖入咸陽,臨時制定三條法律,與民共守。《漢書.卷二三.刑法志》:「漢興之初,雖有約法三章,網漏吞舟之魚,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後泛指事先約好或規定的事。《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因姑娘當日在青雲山莊有『一路不見外人』的約法三章,早吩咐過公子沿路無事,不必到姑娘船上去。」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