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虛懷若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才能夠去除舊有的弊端,不斷地更新進步。典源又見《老子》第四一章。「上德若谷」是表述不同等級的人聽到了同樣高深的道理,會有不同的反應。修養最高深的人會去努力實踐,修養中等的人半信半疑,修養低下的人則一笑置之。這是因為「道」的呈現往往是出乎常理之外的,正如最高尚的道反而好像最低下的山谷,所以一般人才聽了不容易體會。後來「虛懷若谷」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為人謙虛,能接納他人的意見。
門可羅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剛正不阿的個性不適官場,後俱丟官失勢,連生活都陷入困境,在此之際,往日川流不息的賓客也就消失無蹤了。同樣的,歷史上有位翟公,他是漢文帝時的大臣,曾經任職廷尉,為九卿之一,位高權重。在他任官期間,每天家中賓客亦是絡繹不絕,把大門擠得水洩不通。但當他失去官職後,就不再有人造訪,門外冷冷清清,空曠得似乎可以張開用來捕捉鳥雀的大網。後來,他又官復原職,昔日的賓客又再度登門了。這一失一得、一貧一富交替所形成的不同景況,讓翟公看透了世情,識清了這世態炎涼。《史記》作者司馬遷以翟公的這段史實,表達了對官場中人情冷暖之感慨,更說到:「夫以汲、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意思是說:像汲、鄭這樣...
沉魚落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魚鳥不辨美醜,就算看見美麗的女子也同樣趕緊逃離。莊子藉此說明世間無絕對的是非美醜。典出《莊子.齊物論》。後用來形容女子的容貌美麗。元.楊果〈小桃紅.採蓮湖上〉曲:「羞花閉月,沉魚落雁,不恁也魂消。」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一○齣:「不隄防沉魚落雁鳥驚諠,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也作「落雁沉魚」、「魚沉雁落」。
助紂為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雖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但卻在平定吳國孫皓後,一併接收了吳國五千名的佳麗,這樣的作為是犯了和孫皓同樣的錯誤。後來「助紂為虐」被用來比喻協助壞人做壞事。另外,夏朝也有一個暴君叫桀,所以這個成語或者說做「助桀為虐」,但以「助紂為虐」較為常用。如《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就是使用「助桀為虐」一詞,記載秦朝末年劉邦起兵反秦,看到咸陽宮殿的富麗堂皇,想要留住在宮裡。張良勸諫他:「現在才剛打敗秦朝,就想要享受秦宮奢侈的生活,這就是所謂的『助桀為虐』,在幫助壞人做壞事。怎能獲得民心,平定天下。」劉邦聽了頓時覺悟,才帶領軍隊撤出咸陽城。
垂涎三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戒.臨江之麋》:「臨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也可見到「垂涎」這個詞語,同樣也有流著口水,非常貪饞的意思。
洛陽紙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政事,時人許之為「鄭國子產」。後為趙王倫所害,著有《博物志》。 (12) 班張之流:和班固、張衡同樣的一流作品。班固著〈兩都賦〉,張衡著〈二京賦〉,均描寫長安和洛陽的繁榮富庶。 (13) 洛陽:西晉首都,位於河南省西部的洛陽盆地內。
因噎廢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便無法禁止諸侯之間的的暴力相向。所以一些必要的懲罰不應該廢除,只是在運用時必須有技巧。在用兵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聖明君王應擁有可除暴安良的軍隊,而非不需要軍隊。假使有人在吃飯時噎死,就禁止天下人飲食;有人在乘船時溺死,就禁止天下人乘船;都是很荒謬的事!那麼,有人因為曾有君王用兵喪失國家,就想盡廢天下的軍隊,同樣是荒謬的事。那軍隊是不能廢止的,它就像水火一般,用得適當便是福,用得不適當便是禍。後來「因噎廢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因曾經出過差錯,唯恐再錯而不去做該做的事。
門庭若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又跑去問他的愛妾,可是他的愛妾也是這麼說道:「徐公哪有你漂亮呀!」第二天,來了一位客人,鄒忌又問了同樣的問題,那位朋友也如是說道。之後,徐公恰好到鄒忌家裡作客,鄒忌仔細地打量比較,知道自己的確不及徐公漂亮。那晚,他躺在床上思考:「我的妻子說我漂亮,是因為他偏愛我;我的愛妾說我漂亮,是因為他懼怕我;我的朋友說我漂亮,是因為他有求於我。」於是鄒忌上朝見齊威王,將自己的想法聯繫到國家正事說給齊威王聽,請齊威王要多聽群臣的意見。齊威王於是下令:「無論朝廷大臣,地方官吏以及全國百姓,如果能夠舉出我的過失的,賜給上賞;能夠上奏章規...
得魚忘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筌,是竹編的魚籠,用以捕魚。蹄,是捕兔用的網子,即是兔罝。莊子用筌和蹄比喻為了達成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捕捉魚和兔才是獵人真正的目的。如果已經捕捉到魚,那筌就沒有用處,已經捉到兔子,那蹄也失去了作用,這兩者就可以拋棄不用了。同樣的,言論和著作是用以闡明道理的工具,道家認為天地間的至理,並非言語文字所能傳示,所以主張人不可拘泥於語言文字之中,一旦通達道理,就應該捨棄這些外在的形式。後來「得魚忘筌」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亦用來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有背義忘恩之意。
出爾反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孟子.梁惠王下》載,春秋時,鄒國與魯國爭戰,鄒國人民皆不願為國家效死,讓鄒穆公非常的生氣與無奈。孟子告訴他說:「你的人民之所以如此,那是因為當他們遭遇饑荒時,官吏們對朝廷隱瞞災情,任由災民流離失所,餓倒街頭,現在他們當然會用這樣的態度回報。曾子不是曾警惕人說:『你現在所做的事情,將會同樣的回報在你身上。』若是您從此施行仁政,未來人民一定也會有相對的報答。」後來「出爾反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麼待你。今則多用以比喻人的言行前後反覆,自相矛盾。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