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助紂為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逐漸傳播到長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國統一的規模。雖材力過人,然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遂導致民怨四起。周武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商者八百;戰於牧野,紂軍敗,自焚於鹿臺。 (1) 傾宮之女:住在巍峨宮殿中的后妃佳麗。 (1) 皓:吳王孫皓(西元242∼284),字元宗,一名彭祖,字皓宗。在位期間,專橫殘暴,奢侈荒淫,大失民心。天紀四年,晉武帝六路出兵攻吳,皓出降,吳亡,在位十六年。
愛屋及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入殷。 〔注解〕 (1) 紂:名辛,商朝最後一位君主,相傳是個暴君。因耽於酒色,暴斂重刑,遂致民怨四起。後為武王敗於牧野,自焚於鹿臺而死。 (2) 武王:姬發,西周君王,生卒年不詳。因商紂暴虐無道,乃率領諸侯伐商,大戰於牧野,敗紂而代有天下,都鎬京。在位十九年崩,諡曰武。 (3) 皇皇:通「惶惶」,惶恐不安的樣子。 (4) 太公:呂尚,字子牙,號太公望,周初賢臣,生卒年不詳。本姓姜,其先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年老隱於釣,周文王出獵,遇於渭水之陽。載與俱歸,立為師。後佐武王克殷,封於齊,後世稱為姜太公。 (5) 入殷奈何:指進入殷商國土後,當如何處理其將士、百姓。 (6) 胥...
靡靡之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您德行不夠高,不可以聽,聽了恐怕會有災禍。」平公仍然執意要聽,師曠只好遵命。沒想到才開始彈奏,便烏雲四起,接著颳起狂風暴雨,把帳幕擺設全都吹倒,連屋瓦都不停地掉落。在座的人都四散逃命,平公也嚇得躲進房內。自此之後,晉國連續大旱三年,平公則因受到驚嚇而重病不起,不能治理國事。韓非用這個例子,告誡為人君主不能過分沉溺於享受音樂。後來《韓非子》原文中的「靡靡之樂」演變成「靡靡之音」這個成語,用來指頹廢淫蕩、足以使人喪志的音樂。
五花八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晚上妖怪跟熙伯說,三天後,它就會離開,說完帶了些東西就走了。過了幾天它回來跟熙伯說:「大江以北,戰火四起,我沒有齊全的準備,所以回來準備一些東西,怕會吵到您的生活起居,真是不好意思!」然後就找製造甲冑、箭的工匠,製作干戈器械,用了幾天時間才完成。它集結了數百人,穿著鎧甲,戴著頭盔,騎馬疾奔,擺出古代兵法中的五花陣、八門陣,就像在操練與檢閱軍隊一樣,然後就一齊大聲吶喊著離開了。古代兵法中的五花陣、八門陣因戰術變化很多,後來「五花八門」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比喻花樣繁多,變化多端。
甚囂塵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喧譁嘈雜,塵沙飛揚。語本《左傳.成公十六年》:「楚子登巢車以望晉軍,……曰:將發命也,甚囂且塵上矣。」今多用為傳聞四起,議論紛紛的意思。如:「近日官商勾結的消息甚囂塵上。」亦可指極為猖狂、囂張之意。如:「當前社會關說之風甚囂塵上。」
赴湯蹈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出,用來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但也有學者以為,「赴湯蹈火」一語應源自《傅子》。據載,東漢末年豪強四起,劉表佔領了荊州,有一次他派部下韓嵩前去刺探曹操的虛實。韓嵩對劉表說:「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表示在君臣的名分下,他一定會堅守節操,為達使命而不顧艱難危險。這裡的「赴湯蹈火」,意思同樣是奮不顧身,不避艱險,與〈鼂錯傳〉中的「赴湯火」並無差別。
呼風喚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孫覿〈罨畫谿行〉詩四首之一(據《宋詩鈔.鴻慶集鈔》引)老牯浮鼻水中歸,綵雉應媒桑下飛。蘿蔦冥冥山四起,數家雞犬煙樹裡。一支新淥漲晴溝,楊柳中間擊小舟。罨畫谿1>頭烏鳥樂,呼風喚雨不能休。 〔注解〕 (1) 罨畫谿:罨畫溪,亦名荊谿。地約當今浙江省長興縣西。以上有朱藤花,遊人競集,如在畫中,故名。清.陳維崧〈沁園春.歸去來兮〉詞:「此去荊谿,舊名罨畫,擬繞蕭齋種白楊。」罨,音|ㄢˇ。
生靈塗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水深火熱,民不聊生,赤地千里,哀鴻遍野反義:四海昇平,安居樂業,國泰民安,豐衣足食辨似: 「生靈塗炭」及「民不聊生」都有人民生活困苦的意思。 「生靈塗炭」側重於所處的境遇,可用於受災或暴政統治等狀況;「民不聊生」側重於生計層面。 生靈塗炭 民不聊生 辨似例句 ○ ㄨ 有些國家內戰連年,當然免不了~,民怨四起。 ㄨ ○ 清朝末年,政治腐敗,經濟凋敝,物價飛漲,~。
滿城風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唐.韋應物〈同德寺雨後寄元侍御李博士〉詩:「川上風雨來,須臾滿城闕。」後來多用來形容深秋或晚春時到處颳風下雨之景色。宋.范成大〈春晚〉詩三首之一:「手把青梅春已去,滿城風雨怕黃昏。」今則多借指事情一經傳出,流言四起,到處議論紛紛。如:「這件醜聞已鬧得滿城風雨,不知該如何收拾?」
怨聲載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帝。但順帝即位後,政權並未回到皇帝手中,實權仍由皇后的父親大將軍梁商掌握。梁商見到政局敗壞,民間災異四起,想要整頓朝政,於是四處延攬有才德之士。李固是當時有名的文人,博學多才,有氣節操守,不同流合汙,多次辭退朝廷的徵用。他曾縱論時弊,建議皇帝應該壓制外戚、罷退宦官、用人唯才,但沒有受到採納,於是便到漢中隱居起來。這次梁商請他出來為官,李固希望梁商能夠先端正朝廷風氣,於是又上書說道:「安帝在位的時候,任用外戚小人,他們公開地收受賄賂,任用人才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天下才會紛擾不已,路上都充滿了百姓抱怨的聲音。希望將軍能夠以天下為憂,崇尚儉省,用人唯才,才是救國之道。」但是梁商卻沒有接納李固的建議。...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