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4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35.50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求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求取共同點、保留相異處。如:「經過幾次熱烈的討論,求同異,終於有了初步的共識。」
皮之不,毛將焉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互相依附才能在。參見「皮之不,毛將安傅」條。
在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對現代西方深具影響力的哲學。此種哲學最先在探討在的意義,繼而闡明在的方式,及人的在與上帝超越性的關係。代表的思想家有丹麥的齊克果、德國的海德格、法國的沙特等人。這種學說強調在先於本質,認為人先在才決定他的本質(成為什麼樣的人);不同於傳統哲學的本質先於在,認為所有人天生本質一致,人的本質決定了人的在(無論何時代、何地域的人都一樣)。此差異成為其主要特色。
心養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養性出於〔孟子.盡心上〕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說人如果可以盡其本心,就能知道他的本性,能知道本性,就能知道天道的道理(參見「盡心知性」)。但是光是知道還不夠,還要有篤實踐履的功夫,因此應該進而保這顆純然靈明的本心,不使它放失;再加順養天賦的本然善性,不使它受戕害。對於上天公平地賦予每個人的這種天性,能夠保持它不放失、又不遭受戕害的,就可稱作是仁人了!所以,人的所作所為如果都能與天相合,就是承事上天、不違天理的作法。
  心而不使之放失,即是專心致志於保持仁義之心,然而在人生歷程中,許多物欲使心陷溺...
本能(Ero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義佛洛依德(Freud)認為:驅使心智生命的力量則衍生自兩種主要的本能:愛欲 ( Eros ) ,或稱生本能,以及死亡慾(Thanatos ) ,或稱死亡本能。佛洛依德的驅力觀點隨時間而變,早先界定 ego本能(ego-instincts ) 諸如饑餓和攻擊,目的是保個體生命,而性本能,其在則是為確保種族延續。其後他將其總稱界定為「愛慾」 ( Eros ) ,即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物贈人,望人留的敬詞。多用於送人相片、書籍等紀念品時所題的上款。如:「吾兄惠。」
皮之不,毛將安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皮都不在了,毛又要長在那裡呢?語出《左傳.僖公十四年》:「冬,秦饑,使乞糴于晉,晉人弗與。慶鄭曰:『背施無親,幸災不仁,貪愛不祥,怒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守國?』虢射曰:『皮之不,毛將安傅?』」後比喻事物互相依附在。也作「皮之不,毛將焉附」。
去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去除虛偽的,保留真實的。《續傳燈錄.卷一二.和州褒禪溥禪師》:「權衡在手,明鏡當臺,可以摧邪輔正,可以去偽真。」
實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義上還有,實際上已不在。如:「他們倆感情淡薄,夫妻關係可說是名實亡。」唐.韓愈〈處州孔子廟碑〉:「雖設博士弟子,或役於有司,名實亡,失其所業。」《宋史.卷三○四.列傳.梁鼎》:「五代兵革相繼,禮法陵夷,顧惟考課之文,祇拘州縣之輩,黜陟既異,名實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持續占據時間或空間,尚未消失。《禮記.仲尼燕君》唐.孔穎達.正義:「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者,仁猶也,君子見上大饗四焉,知禮樂所在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