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9.319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客觀的教育需要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客觀的教育需要性是根據事實而來,也就是根據事實來認定教育的需要與否。這種觀念如「人只有透過教育才能成其為人」,在事實上,就是認定人有受教育的需要。
  客觀的教育需要性,是指每一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需要。如國民教育或義務教育,這種教育是每一個國民都要接受的,因為有客觀的需要,所以才需要用法律規定。
  基於以上的論點,客觀的教育需要性必須基於下列兩個條件:(1)為大眾所公認者:大眾公認必須接受教育;(2)具有普遍性者:社會上每一個人普遍都要接受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看法。[例]客觀、主觀、人生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在人類意識外獨立存在的。如:「客觀」。
辭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字彙本》,需要尋找最普遍的詞語而創立了語料庫.根據詞語出現比率建立詞頻表。為語言學家及辭典編纂人提供客觀的數據。到了1980年,應用當時開始普及的電腦技術,使語料庫發生爆炸性增長。例如:英語庫由當初730萬詞語,到2002年增長到4.5億詞語。辭典編纂人可以更快更準確監視字彙普及比率的變化,詞義的變化及新詞語的創造,大大方便編纂工作。詞語排序當詞典所用的是拼音文字,字詞是以拼音字母來排序。例如日本詞典是以五十音順來作排列。當辭典所用的是意音文字,便有獨特的排列方式。例如,中文字是意音文字,排列方式正是根據部首。部首在許慎...
庖丁解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解釋2 2.出處3 3.故事4 4.例句 1.解釋庖丁:廚師。比喻掌握了事物客觀規律的人技術純熟神妙,做事得心應手。 2.出處<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跂,砉然想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枝經肯棨之未嘗...
削足適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尺寸,把頭砍小以便可以合適的戴上帽子一樣。這是說為了適應鞋子和帽子的尺寸,不惜劇肌傷骨,這是完全不顧客觀的實際狀況,而一味勉強遷就的不合理作法。後來「削足適履」被用來比喻拘泥成例,勉強遷就,而不知變通。
千鈞一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千鈞一髮」原作「髮引千鈞」。典源本於《列子.仲尼》。中山公子牟,是魏國公室的公子,愛好與賢人交遊,不管國事,他很推崇趙國人公孫龍的學說。樂正子輿知道後,對著公子牟嘲笑公孫龍說:「公孫龍言辭荒誕,善於詭辯,像他說的髮引千鈞、白馬非馬等言論,根本是違背客觀規律的謬論!」公子牟聽了反駁樂正子輿說:「智者的話,本來就不是愚者所能了解的,你說那些言論不合理,其實是因為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拿『髮引千鈞』來說,一根頭髮之所以可以繫著千鈞重物,這是因為頭髮承受力量均衡的原因。』」以一根細髮絲,拉引千鈞之重物,在一般人的看法,本來就是隨時會斷,《列子》此處所說的「髮引千鈞,勢至等」是一種邏輯推論,並不影響「...
愛莫能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心有餘而力不足,心餘力絀反義:拔刀相助辨似: 「愛莫能助」及「心有餘而力不足」都有對事無法施力的意思。 「愛莫能助」側重於對需要幫助者,內心有所同情,但卻無法給予幫助;「心有餘而力不足」側重於心裡想做,但主客觀條件卻無法配合,不限於需要幫助者。 愛莫能助 心有餘而力不足 辨似例句 ○ ○ 雖然知道你的確需要人幫忙,但礙於規定,我實在是~。 ㄨ ○ 我們本想自己來改善社區環境,但是工程浩大,真是~。
移情與反移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師缺乏覺察,表現出不適當的情感,不了解個人的信念、特質、態度、需要和未竟事務是如何滲透至關係中,失去客觀性,則會使治療效果不彰,可和督導討論、自我覺察找出反移情根源、個人接受分析等方式覺察自己對個案的反移情狀態。(註二)Brems(2001)闡述四種反移情類型:(1)特定議題型(issue-specific):對特定話題產生迴避、負向,或情緒高漲的反應;(2)特定刺激型(stimulus-specific):對個案的外在或人格特質產生迴避、負向反應,或情緒升高;(3)特定特質型(trait-specific):諮商師對人...
怨天尤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抱怨上天,責怪他人。比喻面對不如意時,一味地歸咎客觀環境,而不能自我檢討。語本《論語.憲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