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11.906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重重疊疊的山峰。《文選.王巾.頭陀寺碑文》:「北則峰削成,日月之所迴薄。」南朝梁.簡文帝〈詠朝日〉詩:「團團出天外,煜煜上峰。」
2.稱各上級長官。如:「下月初一要舉行峰會議。」
次同理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次同理心(advanced empathy)為了讓個案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諮商師應運用高次的同理心,以協助個案探究其未覺察或未直接表明的意義,亦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言外之意」。藉此過程,諮商的進展將更能深入,而非只停留在一般資淺諮商師的「表面同理」而已。高次同理心如同初次同理心一樣,均是指諮商師有...
處理次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理次論(levels-of-processing-theory)(Craik,2000)也是廣被接受的訊息處理模式。Craik認為:人在處理刺激時,處理的次有可能不同,處理得越徹底的訊息越容易被保留。(註一)目錄1 處理深度(depth of processing)2 記憶三階段2.1 淺處理2.2 深
體制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體制理論是一種以法定的權力為基礎,以實現「效率」和「合理性」為主要目標的組織學說。主要代表人物為韋伯(Max Weber, 1864~1920)。韋伯為德國人,他的學說溯源於羅馬天主教會的組織觀念,經工業革命的洗鍊乃逐漸形成,復經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在一九四○年代的引介,開始廣泛影響現代社會的各種制度和組織,包括我國今天教育機關的組織型態。
  韋伯曾從權力的觀點,說明科體制的理想處。韋伯認為權力的演變,可依歷史的進化分為傳統權力、超人權力、法定權力等三個階段。在傳統權力階段,組織容易流於保守,無法適應環境的變遷。在超人權力階段,組織容易流於獨裁專制或造...
體制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體制模式」係依據韋伯(Max Weber)科體制的理念,所發展出來之學術組織的統治方式。此模式強調統治行為具有理性的、級化的、程式化的、例行化的本質。在此模式下,領導者位於權力金字塔的頂端,部屬視其為英雄人物,並期望他對組織有豐富的專門技術知識與解決問題的獨特技能。他的主要任務在評估問題、選擇變通方案及作合理的決定。所以領導者常採用科學管理的方法如目標管理以管理學校,企圖提升學術組織的統治效率。
  「科體制模式」係由巴瑞基(J. Victor Baldridge)等人發展而成。巴瑞基等人認為學術的組織(學院和大學)和傳統的科組織(政府機關、工業界),無論從目標、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條理、次序。如:「次清楚」。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下.遊雁宕山日記》:「雲霧中仰見兩崖重巖夾立,疊而上,莫辨次。」
2.比喻水準、見識、境界。如:「同學們!公共場所中說話要有一點次。」
現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湖泊或水庫水因受氣溫影響,上、下水溫不同影響水的密度,湖水會分成三,表水的密度較小,稱表水(epilimnion)。往下密度漸大,中間水溫驟變,稱為變溫(thermocline)。底密度最大,水溫變化較小,稱深水(hypolimnion)。因水的密度在攝氏4度最大,所以寒帶與溫帶地區,湖水常成正、逆列兩種分方式。正列分,氣溫在4℃以上時,表水溫度較水溫度為高,此常在夏季出現;逆列分,氣溫在攝氏4度以下時,表水溫度較深水為低,常發生在冬季。於春、秋二季,氣溫由冷變熱或由熱變冷,湖水密度產生變化發生翻攪(over turn)的情形。在亞熱帶的台灣春夏秋三季氣溫大都...
OSI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ection,簡稱 OSI) 標準。以作為網路開發者在發展軟硬體設備時共同遵循的規範。 OSI的七OSI參考模式具備 階式協定(Layered Protocol) ,總共定義了7個不同級,其中愈上編號愈大,愈下編號愈小...
Weber思想的科體制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Weber思想的科體制模式目錄1 理論2 特徵3 科體制的反功能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理論根據Weber所言,分工和專門化表示「以科管理結構為目的之普通活動,此活動是以固定的方法被分配而成為正式責任」。因為組織大部份的任務都太複雜,而無法由單一個人完成,所以將職務分工,可促進效率。例如:學校的分工主要是以教學為目的;在分工部門之內,其次級專業則是根據
  在課程發展的過程中,由於決定級的不同,因而形成各種級的課程,這些不同級的課程增減過程就是「課程轉化」。如何確保不同級課程的增減過程達到理想課程之目標?在實踐過程中哪些因素可能產生影響?這些問題就是課程轉化研究的焦點。

  John J. Goodlad依不同決定級所產生的結果將課程分為理想課程(ideal curriculum)、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知覺課程(perceived curriculum)、運作課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和經驗課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
Glatthorn, A.A., Boschee, F. & Whitehead, B. (2006). Curriculum leadership: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Goodlad, J.J. (1979). 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 N.Y.: McGraw-Hill.
Snyder, J., Bolin, F. & Zumwalt, K. (1992). Curricul...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