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4.37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奇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優秀傑出的人或事物。如:「他是八○年代文藝界的奇葩。」
智力三元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es Spearman):英國著名的統計學者史比爾曼(Charles Spearman)於1920年代末期利用統計學方法推斷人類的智慧包含二個因素: 普通因素(generalfactor,簡稱g-factor或g),這是心智能力所共同具有的要素; 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簡稱s-factor或s),這是因人而異的心智能力,通常因個體不同的潛能或學習而有特殊的能力表現。史比爾曼認為智力測驗必須包含g 與s 兩個因素。史比爾曼也認為g 是心智能力的控制力量。 群因論群因論(塞斯通,L. L. Thurst...
精粹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精粹主義1.1 學校課程1.2 教師角色1.3 精粹主義v.s永恆主義1.4 中英文關鍵字1.5 參考資料 精粹主義  精粹主義(Essentialism)為教育哲學的型態之一,其同時根源於觀念主義與唯實主義,屬於較為傳統與保守的哲學。精粹主義於1930年代早期盛行於美國,略晚於進步主義,與永恆主義有同樣的目的,就是對進步主義教育的反動。精粹主義代表人物有柏格萊(William C. Bagley)、布立格(Thomas H. Briggs)、霍恩(Hernam Harell Horne)等人。(Allan C....
多元文化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種族群文化。因此,多元文化教育是要讓學生學會對不同族群欣賞、接納與容忍的態度。多元文化在美國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和婦女解放運動中開始發跡,當時的黑人及其他族群要求課程內容要有效的反應其種族的歷史、文化和經驗,不應提供以白人為中心的教材。緊接著,低收入族群、身心障礙族群、文化不利族群也紛紛要求教育均等,使得多元文化教育日受重視,在課程上逐漸呈現多元性,而學校文化也要反映不同學生文化背景,教師也要發展不同教學方式來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由於不是每人都相信多元文化的價值,有人認為過分強調族群,不容易建立國家認同。而且族群文化和...
潛在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目的的來引導學生學習活動,所以它會反映出某種意識形態或價值理念。潛在課程的研究與發展,約自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對於傳統學校教育不滿之後才開始。最早提出「潛在課程」名詞,係由傑克森(P. W. Jackson)於1968年在其《將士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書中提出,隨後陸陸續續引起一些課程學者和研究者的討論,其中較為有名的學者,例如:德瑞賓(R. Dreeben)、古席克(P. Cusick)、包爾斯(S. Bowles)、金帝思(H. Gintis)、艾波(M. W. Apple)、林...
巧奪天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工」。見「巧奪天工」條。 01.《太平廣記.卷二二五.魯般》引《酉陽雜俎》:「魯般,燉煌人,莫詳年代,巧侔造化。於涼州造浮圖,作木鳶,每擊楔三下,乘之以歸。」 參考詞語︰巧逾造化注音︰ㄑ|ㄠˇ ㄩˊ ㄗㄠˋ ㄏㄨㄚˋ漢語拼音︰qiǎo yú zào huà釋義︰逾,超過。「巧逾造化」猶「巧奪天工」。見「巧奪天工」條。 01.《太平廣記.卷二二六.馬待封》引《紀聞》:「又奏請造欹器酒山撲滿等物,許之,皆以白銀造作,……皆若自然,巧踰造化矣。」 參考詞語︰巧絕天工注音︰ㄑ|ㄠˇ ㄐㄩㄝˊ ㄊ|ㄢ ㄍㄨㄥ漢語拼音︰qiǎo jué tiān gōng釋義︰絕,越、過。「巧絕天工」猶「巧奪天工」...
批判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型態的論斷,以抗議、質疑被普遍承認的權威,並透過革命尋求推翻已被建立的體系。(二) 馬庫色因1960年代激進學生運動而享有盛名。由激進學生的訴求可看出其批判理論與思想體系:1、 堅持個人滿足與自我解放。2、 批判社會的理論。3、 對壓抑的容忍之概念。 批判理論的主要特徵1、 理論來源十分複雜2、 承襲德國傳統辯證精神3、 將批判對象至於社會整體4、 對意識形態的批判成為重點5、 研究方法傾向詮釋學 在教育上的運用(引自陳嘉陽,2012)(一) 教育目的1、 近程:維護並發揚人類理性的自主性2、 遠程:協助人類建構其美好的...
歸因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溫納的歸因論1.1 溫納的三向度歸因論1.2 溫納歸因論在教育上的意涵1.3 中英文關鍵字1.4 參考資料 溫納的歸因論  美國心理學家溫納(BernardWeiner),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而在80年代修正的歸因論,是解釋學習動機最有系統的理論,也是近年來國內教育心理學家最感興趣,並援此從事演繹研究最多的一種理論。  Weiner(1979)歸因理論早期的發展在於認識個體對於成功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的選擇,以及與之後的行為之概念的連結。之後...
勞燕分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飛伯勞歌〉或成於齊、梁之前,不知其作者及確實年代。伯勞和燕子都是夏侯鳥,主要分布於日本、韓國、大陸地區東北等地。每年七夕過後,北方天氣開始轉涼,食物短缺,牠們就會遷徙到南方的浙江沿海、臺灣、菲律賓及南洋群島避冬,兩者分布的範圍大致相同,但古代住在華北平原一帶的人,只有在七夕之後的一個多月內,才會看到大量的伯勞和燕子同時飛來。所以他們覺得伯勞跟燕子就像織女跟牛郎一樣,一整年難得見面一次,好不容易碰面了,馬上又要各自南飛。後來「勞燕分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別離,多用於夫妻、情人之間。
行動研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行動的意見,因此可用於解決問題與建構理論。社區發展的行動研究社區發展方面應用行動研究,源於1960年代,當時為了解決美國貧窮問題,乃嘗試以一種社會實驗,讓資源集中於重點社區,探討社會問題的成因,實驗新的處理方法,同時監測結果,並將研究結果回報給政府及地方發起人,共同決定政策上的運用。這種取向顯示,行動研究適合應用社會科學的知識及研究技術來解決社會的問題。教育的行動研究教育界在1940年代晚期開始嘗試運用行動研究,到了50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