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1.410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責無旁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兒女英雄傳》第一○回:「兩個鄉愚老者,伴著紅粉嬌娃,就免不了路上不撞著歹人,其勢必得有人護送。講到護送,除了自己一身之外,責無旁貸者再無一人。」
高山流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列子.湯問》伯牙1>善鼓2>琴,鍾子期3>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4>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5>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注解〕 (1) 伯牙:春秋時楚國人,生卒年不詳。善鼓琴者,與鍾子期為至交。 (2) 鼓:彈奏。 (3) 鍾子期:春秋楚國人,生卒年不詳。與伯牙為至交,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子期聽而知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已無知音,乃毀琴絕...
以蠡測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管窺蠡測」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今世之處士,魁然無徒,廓然獨居,上觀許由,下察接輿,計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與義相扶,寡耦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於我哉?若夫燕1>之用樂毅2>,秦3>之任李斯4>,酈食其5>之下齊6>,說行如流,曲從如環,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內定,國家安,是遇其時也,子又何怪之邪?語曰「以筦闚天7>,以蠡測海8>,以莛撞鐘9>」,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哉! 〔注解〕 (1) 燕:周代姬姓諸侯國,故址在今河北、遼寧及韓國北部。為戰國七雄之一,後為秦所滅。 (2) 樂毅:戰國時燕國名將,昭王時拜為上將軍,率領燕、趙、楚、韓、...
管窺蠡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今世之處士,魁然無徒,廓然獨居,上觀許由,下察接輿,計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與義相扶,寡耦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於我哉?若夫燕1>之用樂毅2>,秦3>之任李斯4>,酈食其5>之下齊6>,說行如流,曲從如環,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內定,國家安,是遇其時也,子又何怪之邪?語曰「以筦闚天7>,以蠡測海8>,以莛撞鐘9>」,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哉! 〔注解〕 (1) 燕:周代姬姓諸侯國,故址在今河北、遼寧及韓國北部。為戰國七雄之一,後為秦所滅。 (2) 樂毅:戰國時燕國名將,昭王時拜為上將軍,率領燕、趙、楚、韓、魏五國兵伐齊,下齊七十餘城,封昌國君。昭王...
死灰復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宋.李新〈韓長孺論〉:「田甲之屬,畫鄙俚之計,辱之甚矣。而猶有死灰復然之語,知其才之必得內史也。」
一心一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定則不擾擾而靜,靜而不妄動則安,安則一心一意只在此處,千思萬想,務求必得此至善,是能慮而得矣。」
忘恩負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人恩惠而不知報答,反而做出對不起恩人的事情。元.楊顯之《酷寒亭.楔子》:「兄弟去了也,我看此人不忘恩負義的,日後必得其力。」也作「負義忘恩」、「忘恩背義」、「忘恩失義」。
另起爐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別闢門戶,另闢蹊徑,另起樓臺,改弦更張,改弦易轍,重整旗鼓反義:抱殘守缺,墨守成規辨似: 「另起爐灶」及「重整旗鼓」都有重新開始的意思。 「另起爐灶」側重於放棄原有的基礎重新開始;「重整旗鼓」側重於遇到失敗或受挫後重新開始。 另起爐灶 重整旗鼓 辨似例句 ○ ㄨ 他離開了老東家後,~,也開了一家店。 ㄨ ○ 去年龍舟賽丟了冠軍寶座,他們今年~而來,似乎勢在必得
脣亡齒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車,牙床。 ◎2《左傳.哀公八年》吳為邾故,將伐魯,問於叔孫輒。叔孫輒對曰:「魯有名而無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曰:「非禮也。君子違,不適讎國。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所託也則隱。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惡廢鄉,今子以小惡而欲覆宗國,不亦難乎?若使子率,子必辭。王將使我。」子張疾之。王問於子洩,對曰:「魯雖無以立,必有與斃,諸侯將救之,未可以得志焉。晉與齊、楚輔之,是四讎也。夫魯,齊、晉之脣,脣亡齒寒,君所知也,不救何為?」
三寸不爛之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1>已定從2>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3>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4>。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5>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