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6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投鼠忌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具也打壞了,所以不敢輕舉妄動;連對人人喊打的老鼠都有這種顧忌,更何況是最親近君王的大臣呢?如果大臣犯法了?他建議可以賜他死罪,但不能羞辱他,像是一些割鼻、鞭刑等。這其實是一種尊重君王的表現,已些望大夫們能以羞恥心而能潔身自愛。 解釋比喻做事有顧忌。 相似詞畏首畏尾/瞻前顧後 相反詞大刀闊斧/當機立斷 例句警方布線追查一起擄人勒贖案,但投鼠忌器,為顧及人質的生命安全,要求媒體暫時不要披露消息。參考資料:《商周出版》胸有成足說成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拘押。如:「拘禁」、「囚禁」。《遼史.卷一一二.逆臣傳.耶律重元傳》:「先是契丹人犯法,例須漢人禁勘,受枉者多。」
顛沛流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饑饉荐臻:指連年災荒。荐臻,連續不斷。 (5) 猾夏:侵擾華夏。猾,音ㄏㄨㄚˊ。 (6) 姦軌:犯法作亂。 ◎2《漢書.卷四五.蒯伍江息夫傳.蒯通》蒯通知天下權在信,欲說信令背漢,乃先微感信曰:「僕嘗受相人之術,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貴而不可言。」信曰:「何謂也?」通因請間,曰:「天下初作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雜襲,飄至風起。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今劉、項分爭,使人肝腦塗地,流離中野,不可勝數。……。」◎3《漢書.卷八三.薛宣朱博傳.薛宣》朕既不明,變異數見,歲比不登,食廩空虛,百姓飢饉,流離道路,疾疫死者以萬數,人至相食,盜賊並興,群職曠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明白、了解。[例]知道、知法犯法、相知相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勒馬的繩子。《北史.卷二六.宋隱傳》:「軍人有盜馬絆者,斬而循,於是三軍震懼,莫敢犯法。」
開誠布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1>之為相國2>也,撫百姓,示儀軌3>,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4>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5>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注解〕 (1) 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避亂荊州,劉備三訪其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曾敗曹操於赤壁。劉備歿,輔助後主劉禪,...
庶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民、百姓。[例]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犯法的行為。如:「犯罪」、「俯首認罪」。《易經.解卦.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無可奈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二.酷吏列傳.溫舒》自溫舒等以惡為治,而郡守、都尉、諸侯二千石欲為治者,其治大抵盡放溫舒,而吏民益輕犯法,盜賊滋起。……乃使光祿大夫范昆、諸輔都尉及故九卿張德等衣繡衣,持節,虎符發兵以興擊,斬首大部或至萬餘級,及以法誅通飲食,坐連諸郡,甚者數千人。數歲,乃頗得其渠率。散卒失亡,復聚黨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無可奈何。於是作「沈命法」,曰群盜起不發覺,發覺而捕弗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路不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路不拾遺」原作「道不拾遺」。商鞅原本是衛國的貴族,喜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後公叔痤死,魏王不用,於是逃亡至秦國,得到秦孝公賞識,用為秦國宰相。商鞅治理秦國,實行變法,施行法令極其澈底,一切公正無私。懲治犯罪之人,不避強權貴族;獎賞有功者,也不會偏袒親信。即使是太子犯法,也處罰其老師,施以黥劓之刑。新法施行一年後,路上有別人遺失的物品,大家都不會把它撿起來據為己有,人民對於不應得的東西,也不會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在軍政方面,國家軍備也顯得十分強大,諸侯各國因此都很畏懼秦國。後來「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社會風氣良好。「路不拾遺」的實際例子,分別在《韓非子.內...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