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0.524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桑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桑樹和梓樹。古時住宅旁常栽種桑樹以養蠶,種梓樹以製作器具。語本《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後借指故鄉家園。《文選.張衡.南都賦》:「永世克孝,懷桑梓焉。」唐.柳宗元〈聞黃鸝〉詩:「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也作「梓里」。
標籤論(labeling_theor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校教學的不當措施,會對學生的人格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例如「放牛班」、「啟智班」等名稱,都有可能會對學生心理上產生標記作用。 來源標籤的概念源自於Frank Tannenbaum在1938年出版的《犯罪與社會》(Crime and Community)一書,主張青少年犯罪行為是社會給青少年的錯誤行為貼上「不良青少年」標籤之後逐漸形成的,這種用社會標籤來解釋青少年走上犯罪行為絕路的論點,啟動標籤理論的發展。1951年Edwin Lemert 出版《社會病理學》(Social Pathology)一書,電訂標籤理論的基礎。之後...
赫爾巴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展,培養社會性的道德,使之用之於社會,並涵養多方面的興趣(博雅教育),並慢慢「知你自己」,以激發學生心裡的統覺機能,形成一個「文化人」,使「知」和「意」相結合。赫爾巴特繼承康德道德哲學的「善意說」,以人的動機為考慮對象。在教育上的內涵而言,為他律(管理、陶冶)到自律。→符合「倫理學」。教材安排:教師給學生的教材應該容易瞭解,且教師所提示給學生的材料或經驗,必須前後銜接,也須重視系統,連貫及活動的特性。課程安排上,也要配合多方面興趣,教學上往「專精」與「廣博」兩方面發展。→符合「心理學」。 教學法赫爾巴特提出四段教學法,...
幼兒行為改變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任何接應,缺乏任何增強。然而使用禁制法應小心,以免誤用。學生上課搗蛋,若老師令其罰站教室後,正合該生心意,視野擴大,無法制止其作怪,若再令其罰站走廊,更是逍遙自在。所以使用者務必了解學生心態。 認知行為改變技術合理情緒治療法以合理的認知,來培養健康的情緒狀態。人們許多的情緒困擾,經常是當事人的不合理看法,戴有色眼鏡跟自己過不去。因此,觀念的重建,轉移情緒,是化解之道。例如:失戀產生不安情緒,常安慰之「天涯何處無芳草」。又如:考試落榜,自責過甚而痛...
事過境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王氏的書跡聖品。在文章中,作者有一段談到,人的一生或得意,或失意。得意的時候如偶遇知己,可以傾吐平生心志;或者充滿靈感,可以縱情於作品中。在這個當頭,任誰也不會去考慮年齡的問題。但是遺憾的是:人的感情會隨環境改變,過去自以為得意的事,到了後來,一回頭看,已成往事,只能回味了。文人作家的創作靈感正是從這種感情轉變中獲得,然後一路來到了生命的盡頭。這一段文字中的「情隨事遷」可能就是後來「事過境遷」的典源。「情隨事遷」的意思是:思想、感情隨著環境的改變而產生變化,而「事過境遷」是指事情過了,環境也已改變,二者一義之轉,當有引申的脈絡可尋。這句成語常見於後代小說中,例如在清朝的小說《黃繡球》第三回中...
發現學習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導學生在求知活動中發現原則,進而整理統合,組織屬於自己的知識,並主張教材難度應有先後順序,必須針對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做適當安排,因此也提出了螺旋課程(spiral curriculum)的構想,建議課程應該依年級上昇而做出循環,增加學生學習的結構性。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發現學習論英文關鍵字: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 參考資料黃政傑著。教學原理,2011年初版,頁33-34,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仁心仁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揚醫生心地善良、醫術高明的用語。
氣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呼吸時進出的空氣。《莊子.人間世》:「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於是並生心厲。」唐.元稹〈有鳥二十章〉詩之一六:「氣息榻然雙翅垂,猶入籠中就顏色。」
心平氣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宋.蘇軾〈菜羹賦〉:「先生心平而氣和,故雖老而體胖。」
發現式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966)一書中,對於如何改革教學以促進學習效率一事,有如下陳述: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决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些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主動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教師不能把學生教成一個活動的書櫥,而是教學生如何思維;教他學習如何像歷史學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樣,從求知過程中去組織屬於他自己的知識。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動歷程,而非只是被動地承受前人研究的結果。(林怡綺,2007) 教學歷程教師建構適宜的教學情境。呈現教學主題。引導發現的方法或活動。學生提出假設。小組討論或探究活動。發現原理原則。回饋、討論或驗證。 教學原則必...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