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7.84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任重道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重道遠」即責任重大,要走的路途又很遠,見於《論語.泰伯》中曾子所說的話。曾子為孔子學生,以發揚孔子仁道為己任,而關於孔子仁道的詮釋,或說愛人,或說忠恕,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談行仁,其基本的精神都是必須「兼善天下」。曾子覺得這個任務十分艱鉅,並且一旦擔負起,便至死方休,所以他感慨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句話的意思是:讀書人不能不使心志寬廣堅忍,因為他負擔著重責大任,而且要必須行走極遠的路程。後來「任重道遠」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長期肩負重大的任務。
傾囊相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竭盡所有授與對方。[例]他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希望學生們能將這項技藝發揚光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普及。《禮記.禮器》:「德發揚,詡萬物。」漢.鄭玄.注:「詡,猶普也,遍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發揚。《禮記.樂記》:「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散播、發揚。如:「宣傳」。《書經.皋陶謨》:「日宣三德。」唐.柳宗元〈斬曲几文〉:「諂諛宜惕,正直宜宣。」
批判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點5、 研究方法傾向詮釋學 在教育上的運用(引自陳嘉陽,2012)(一) 教育目的1、 近程:維護並發揚人類理性的自主性2、 遠程:協助人類建構其美好的生活。(二) 教育內容1、 課程:(1) 課程結構應以自我為主體,具彈性不可僵化。(2) 課程設計應採多元參與方式決定(注入課程生命)。(3) 課程內容應以溝通和啟發的方式安排。2、 教材:(1) 合乎個體需求的事實材料。(2) 拋棄意識形態霸權的宰制,即避免「選擇性的知識與意識」。因此,檢視教科書中所傳達的知識是代表誰的知識。(3) 強化主體性,安排自主性、理性、反思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彰顯、發揚。《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
發憤圖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下定決心,努力自強。如:「他雖經商失敗,仍每日勤勞不懈,發憤圖強,終於東山再起。」《清史稿.卷四六四.列傳.康廣仁》:「戊戌變法,德宗發憤圖強,用端棻等言,召用新進。百日維新,中外震仰,黨爭遽起,激成政變。」
標籤論(labeling_theor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一書,把標籤理論做系統性的闡述,並加以發揚光大,成為眾所皆知的主張。 參考資料柯瑞(2001)。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六版)。(鄭玄藏等合譯)。台北市:雙葉。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蔡文輝(2002)。社會學。台北市:三民。戴維.賈里、朱莉婭.賈里著(2005)。社會學辭典(二版)(周業謙、周光淦譯)。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瞿海源、王振寰(2003)。社會學與台灣社會(二版)。台北市:巨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氣體蒸出的樣子。《禮記.祭義》:「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焄蒿萋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漢.鄭玄.注:「蒿,謂氣烝出貌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