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808.08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塞翁失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時候邊塞上有個老翁,丟了一匹馬。別人去安慰他,他卻說:「怎麼知道不是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這匹馬果然帶著一匹好馬回來了。典出《淮南子.人間》。比喻禍福時常互轉,不能以一時論定。宋.陸游〈賀蔣尚書出知婺州啟〉:「魯人獲麟以為不祥,雖愛憎之叵測;塞翁失馬未必非福,抑倚伏之何常。」《儒林外史》第四○回:「蕭雲仙呼天搶地,盡哀盡禮,治辦喪事,十分盡心。卻自己嘆息道:『人說塞翁失馬,未知是福是禍。』」也作「北叟失馬」。
暴虎馮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易被水所溺。這都是愚勇的行為,也是危險的行為。所以《詩經.小雅.小旻》說「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表示知道危險。知道危險還要去做,那是有勇無謀的愚蠢行為,所以《論語.述而》篇中,子路在孔子面前表示自己能領三軍,勇往直前,子路是孔門弟子中性情最衝動的人,因此孔子機會教育說他像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人,孔子欣賞的是能「臨事懂得戒慎,想出最妥善因應辦法」的人。從這裡知道「暴虎馮虎」一語早在先秦時代即已流行,用來比喻人做事有勇無謀。
東施效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很美。然而鄉里中的富人看見後,卻因此緊閉門戶而不出門;貧窮人看了,則趕緊帶著妻子和孩子躲開。那醜女只知道捧心皺眉很美,卻不知道這個動作所以美的原因。」後人就把這個醜女稱為東施,以和西施作區別對照。太師舉這個故事的意思在於:人也要懂得變通,不要一意孤行,堅持自己的理想,而忽略了整個社會的需要,因此他預料孔子的理想將無法實現。而太師引來作譬喻的這則故事,後來被濃縮成「東施效顰」,用來比喻盲目胡亂地模仿他人,結果卻適得其反。
鞭辟入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一一.師訓》學只要鞭辟1>一作約。近裡,著己2>而已,故「切問而近思3>」,則「仁在其中矣4>」。「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只此是學質美者,明得盡,查滓便渾化,卻與天地同體。其次惟莊敬持養,及其至則一也。 〔注解〕 (1) 鞭辟︰鞭策、激勵。辟,音ㄅ|ˋ。 (2) 著己:從自己身上下功夫。 (3) 切問而近思:審問、慎思立身處世的道理。出自《論語.子張》。 (4) 仁在其中矣:可以知道如何為仁,了解仁的道理。出自《論語.子張》。
風聲鶴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晉書.卷七九.謝安列傳》載,東晉時,野心勃勃的前秦苻堅想要征服中原。孝武帝太元八年,他率領八十萬大軍,逼臨肥水,準備攻打東晉。東晉派大將謝玄、謝石帶八萬精兵抗敵。謝玄知道苻堅實力雄厚,若以正面迎敵,必定吃虧,於是決定採取奇襲的戰術。謝玄先要求苻堅的軍隊向後移,好讓晉兵登岸,兩軍決一勝負。苻堅自恃兵多,不疑有他,就答應軍隊後退。混亂之中苻堅中箭受傷,苻融戰亡,在陣後的秦兵以為秦軍戰敗,慌成一團,丟下武器連夜逃跑,沿途只要聽到風聲、鶴鳴,都以為是晉軍來了,結果苻堅的軍隊終於潰敗,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戰」。後來原文中的「風聲鶴唳」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極為驚慌疑懼。
心照不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照,是彼此心裡明白,出現在文獻中的時代相當早。梁代蕭統《昭明文選》中收有潘岳所寫的〈夏侯常侍誄〉,文中就有:「人見其表,莫測其裡,徒謂吾生文勝則史,心照神交,唯我與子。」意思是說,一般人不了解你夏侯湛,都以為你以文采勝,而顯得浮夸。只有我潘岳和你是「彼此心中明白,精神交往」,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心照」是不須藉用言語來表述的。後來「心照不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心裡明白,不必言語說明。例如《孽海花》第三一回提到姨太太彩雲趁機脫逃,張夫人早就清楚她的動機,所以吩咐不必理會此事,繼續趕路。大伙兒心照不宣,也就不必多問了。這句成語有時候也用於書信應酬語,如《玉嬌梨》第一九回寫到盧夢...
刻舟求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楚人過江,劍掉水中,便於船舷刻一記號,待船停止,從刻記號處下水尋劍的故事。典出《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後用以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宋.陸游〈謝梁右相啟〉:「刻舟求劍,固匪通材。」《紅樓夢》第一二○回:「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也作「求劍刻舟」。
眾口鑠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國語.周語下》載,春秋末年,周景王打算要鑄造一口極大的鐘。單穆公和樂師州鳩知道了這件事,便勸阻景王打消念頭。他們認為:那麼大的鐘雖然少見,但是聲音不一定和諧好聽,若因此勞民傷財,造成人民的痛苦,更是沒有必要。然而景王並沒有採納他們的意見,仍然執意鑄鐘。隔年,大鐘鑄成了,平日慣於獻媚的樂工們,紛紛向景王讚美大鐘的聲音非常和諧、好聽。景王十分高興,就找來當初反對鑄鐘的樂師州鳩,對他誇耀的說:「看吧!鐘聲果然很好聽,你的顧慮是多餘的。」州鳩對於景王的無知和自誇十分不以為然,就回答說:「大王鑄造大鐘,如果人民都十分贊成,那才叫和諧。如今勞民傷財,人民都對大王十分怨恨,這種情形怎麼能叫做和諧呢?而且...
濫竽充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韓非子.內儲說上》中有一則故事: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竽的合奏,所以每次都要三百多個樂工一同演奏。有位南郭先生,雖然不會吹竽,但因為知道齊宣王的這個嗜好,便請求齊宣王讓自己參加這個樂隊,宣王也很高興地答應了。每當眾多樂工一起合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混在數百人的吹竽隊伍中,有模有樣地裝出吹奏的樣子,沒人發現真相,他也因此能獲得很好的待遇。宣王死後,湣王繼位,湣王雖然也喜歡竽的吹奏聲,但他喜歡的卻是獨奏,所以命樂工一個個輪流表演。南郭先生得到了這個消息,知道再也無法蒙混過關,只好逃出宮去。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濫竽充數」一語,用來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卻混在行家中充數,或比喻拿不好的東西充場面。有時...
敝帚自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忍心這麼做?古籍中也記載:春秋時人秦西巴,因為不忍心看母鹿傷心,於是偷偷放走主人獵得的小鹿,結果主人知道後很生氣的把他趕走;戰國魏將樂羊攻打中山國時,正好他的兒子在中山國,中山國君就殺了他兒子並做成肉羹送給他,為了向魏文侯表示自己的忠心,他吃下肉羹。由這二個故事來看,誰比較仁慈呢?如果放縱兵士胡作非為,那就失去斬殺將領撫慰百姓的仁義之心了。」後來「敝帚自珍」這句成語,就從劉禹話中「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所擁有,故非常珍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