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2.5025 ms
共 3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六經之一。即《樂經》,相傳亡於秦始皇焚書。[例]《詩》、《書》、《禮》、《樂》、《易》、《春秋》,謂之六經。
|
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擇取。《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
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依賴。如:「憑藉」、「依藉」、「慰藉」。《文選.李斯.上書秦始皇》:「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
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古時稱天子居住的地方。如:「宮禁」、「紫禁」。《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二世常居禁中,與高決諸事。」
|
指鹿為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趙高獻給秦二世一隻鹿,故意指稱是馬,並問臣子是鹿或馬,而將答鹿者暗中殺害,使群臣畏懼自己,以謀篡位。典出《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後比喻顛倒是非。《周書.卷一.文帝紀上》:「歡威福自己,生是亂階,緝構南箕,指鹿為馬。」《醒世恆言.卷七.錢秀才錯占鳳凰儔》:「東床已招佳選,何知以羊易牛;西鄰縱有責言,終難指鹿為馬。」也作「指鹿作馬」。
|
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依傍。通「傍」。《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唐.張守節.正義:「從河傍陰山,東至遼東。」明.歸有光〈先妣事略〉:「由千墩浦而南,直橋並小港以東,居人環聚,盡周氏也。」
|
草菅人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 秦:秦朝,西元前248∼前207。戰國時秦滅六國後,秦王政統一天下,建都咸陽,實行中央集權。因秦始皇專制獨裁,二世皇帝殘暴統治,致使六國遺民紛紛起兵抗暴,後為劉邦所滅。
(2) 告:告發。
(3) 趙高:?∼西元前207,秦時宦官。始皇崩於沙邱,趙高偽造遺詔,立胡亥為二世,殺李斯,自為丞相,專權用事。旋又弒二世,立子嬰為帝,後為子嬰所誅。
(4) 胡亥:秦朝時人,生卒年不詳,為秦始皇的次子。始皇帝崩,宦者趙高矯詔殺長子扶蘇,立胡亥為帝,稱為「二世」。在位三年,後為趙高所殺。
(5) 獄:訴訟案件,此處指嚴刑酷法。
(6) 劓人:割掉人的鼻子。劓,音|ˋ,古代割去鼻子的刑罰。
...
|
實事求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事求是」是東漢班固在《漢書》裡用來形容河間獻王劉德的話。劉德是西漢景帝的第三個兒子,被封為河間王,卒謚獻,故後人稱之為河間獻王。據史書記載,秦始皇焚書後,古代書籍幾乎毀滅殆盡,劉德經常派人向民間訪求,因此蒐集到不少先秦時代的珍貴古書,與朝廷藏書量不相上下。他尊崇儒術,勤於修習禮樂,治學嚴謹,所以班固稱許他道:「修古好學,實事求是。」到了唐代,學者顏師古曾注解「實事求是」說:「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由此,我們知道,劉德在做學問時,必定依據掌握到的事實為根據,以獲取正確的結論。後來「實事求是」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指做事切實,加求真確。。
|
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聚合。通「輯」。《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普天之下,摶心揖志。」
|
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和好。《詩經.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