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5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24.189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人文精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文精神的涵義甚為廣泛,約略而言,乃指強調人的價值。依基督教教義的說法,雖然神是至高無上的存在,但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確是一神之下,萬物之上,因而人的價值與地位,高過於動植物。其次,人文精神表現在人性的自由與自主上;人是自我的設計者,不必依循一定的自然法則,去展現自我,人比其他自然存在物,享有較多的自由與自主。此外,人文精神顯現在人對自我的信心上;人自覺地認為自我的命運由我為之決定,人不再求助於超自然的力量。人文精神也表露在自我求取完美上;人自信有能力去提升自我,追求完美。因而為了顯彰人文精神,人們可以透過文化、教育,尤其是藝術,來陶冶自我、美化自我。總之,人文精神可以視為人在追求真、善、...
精神恍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志模糊不清。如:「一整天他都精神恍惚,心不在焉,不知發生了什麼事?」
精神感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偉大的人格、思想感化號召他人。如:「同學們受到校長的精神感召,大家一起參與社區勞動服務。」
精神科學教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神科學教育學是一九二○年代興起於德國的一股教育思潮,在一九四○到一九六○年代間特別盛行。其思想的重點是認為只有生命目的可以決定教育目的,生命是統合理性、感情、意志、慾望的統一體,不能分割,因此特別重視健全人格教育。由於人的生命必然聯結到一個特定的歷史時間和空間,須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研究利用教育過程以實現人類本身的意義與價值之道,進而促進文化的發展。因為強調歷史性、意義和價值,主張運用詮釋學(hermeneutics)方法做教育研究,教育理論的建構也應該是實踐性理論。
  這股思潮的先驅是狄爾泰(W. Dilthey,1833~1911),受康德(Immanuel Kant, 17...
精神感召權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神感召的權威,最古典的討論來自於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他主張這種權力的基礎,在於常人難以企及的神祕氣質和超凡魅力,使人相信能為大家帶來希望,譬如耶穌、甘地等人,可能就是具備這樣的人格特質,故能吸引眾人的追隨與獻身。顯然的,這種精神感召的權威,帶有濃厚的天啟意味,誠非人人得而有之;並且過度強調這種權威的作用,可能會神化了政治、軍事、宗教的領袖,使人產生盲目的崇拜。因此今日有關精神感召權威的討論,似可將其限定於個人認同的層次,稱為人格魅力的權威或參照的權威,指的是運用權力者的人格特質如溫暖包容等,對於接受權力者而言,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值得尊敬、親近和仰慕,而這正是一位專業教...
精神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智識在精神方面的表現,如哲學、宗教、藝術等。
禹稷精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打起精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振作精神。《文明小史》第三九回:「錢大老爺打起精神,恭維得他十分愜意。」
精神不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神錯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神極度混亂的狀態,如注意力無法保持、意識不清和認知狀態的異常混亂。常合併出現錯覺、妄想與幻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