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50.010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留置觀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少年法庭為決定應否為管訓處分,認為必要時,以裁定將少年交由少年觀護所,施以輔導監督,為相當期間的觀察
觀察者偏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於觀察者的變異使實際觀察值同真值之間出現差異的系統誤差。在環境觀察污染狀況(如用目測大氣能見度)或檢測污染物濃度(如用人的嗅覺測定惡臭的強弱)時常會產生觀察者的偏差。
觀察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官名。唐代設置,為各道的最高長官,負責察訪州縣官吏功過及民間疾苦。唐中葉後,多以節度使兼領其職。後改為採訪處置使,又改為觀察處置使。宋代觀察使為虛銜,無定員。
觀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以觀察數位電路內部信號的點。觀察點的輸出信號可供測試用。
觀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客觀分析國內外政治現象的專家。
人類學的觀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教育人類學家普蘭內斯(Jürgen-Eckardt Pleines)提出「人類學的觀察法」,這種研究的方式獲得很多人類學家的贊同。他認為:教育人類學的發展趨向於「人的經驗科學」,其研究的主題也是如此。為使「人的經驗科學」的科學性增強,及使教育人類學更容易把握,必須講求研究方法。因此教育人類學研究教育問題,提供教育資料的完整。對於教育人類學最直覺的概念是:用經驗的觀點研究「人的特質之確認」或「人的本質」,研究所得的結果,可以做為教育施為的方針。
  所謂「人類學的觀察方法」,是指在研究人類學時,採用觀察與分析的方法,然後作正確的解釋。在人類學研究時,實驗的方法有時不實用,因為實...
觀察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察技術是指透過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如演講)或成品品質(如書法作品)並加以描述和判斷其品質的評量方法。有某些學習結果(如技能、工作習慣、社會態度、科學態度、興趣、鑑賞、適應等)不適合用紙筆測驗來測量,比較適合用觀察法來評量。使用觀察法來蒐集資料,較常用的工具是軼事記錄表,評定量表及檢核表。
觀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國家派遣列席國際會議的代表。依國際慣例,觀察員只有發言權,而無表決權。
自我觀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觀察泛指個體對自己行為的觀察。傳統行為主義者(如華生與施金納等)將行為界定為可以觀察測量的外顯反應或活動;新行為主義者(如霍爾與托爾曼等)將行為的定義放寬,除可觀察測量的外顯行為之外,也包括內隱性的意識歷程。「行為」一詞在心理學上的廣義用法,已包括內在的、外顯的、意識的與潛意識的一切活動。一般在從事心理治療或諮商過程當中,治療者有時會要求當事人對所述問題的相關現象(如欲改變的行為習慣或與情緒困擾有關的信念等)做自我觀察並記錄。
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