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髮踊衝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盛怒的樣子。宋.徐爰〈旄頭說〉:「臣謂壯士之怒,髮踊衝冠,義取於此。」也作「怒髮衝冠」。
|
躄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捶胸頓足,形容非常哀痛。《晉書.卷一二四.慕容熙載記》:「苻氏死,熙悲號躄踊,若喪考妣。」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四一齣:「你躄踊慟哭直恁苦,那堪大雪添淒楚。」
|
裸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民俗舞蹈。日本鄉間,一直存有裸祭,裸體有去除不潔之意。在香川縣大川郡長尾町南方長尾女體山神社,每逢乾旱舉行乞雨儀式,最後結束時,有粗獷的男子裸舞的習俗。《奇遊談》一書舉出二例,在山城國伏見七瀨川、以及醍醐南方日野法界寺,皆於正月十六日晚上,藥師堂的法會舉行之後,全體村民集合在廣場,一邊喝酒,一邊喃喃歌唱,全身赤裸表演舞蹈。另外在宴席中,猥褻淫蕩的舞蹈也稱作「裸踊」。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踊辭典》。
|
踊貴屨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刑罰苛濫。參見「屨賤踊貴」條。
|
大漁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民俗舞蹈。「大漁」是漁獲豐收的意思,漁村為慶祝豐收,或於新船完工或首航時,為預祝豐收而舉行之舞蹈。在關東地區,較常見的大漁踊是《數之歌》。除了伊豆新島之外,千葉縣九十九里地方的大漁踊則配合多首著名歌謠,舞蹈場面十分熱鬧,是元治元年,由銚子町的師匠,所創作流傳的舞蹈。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踊辭典》。
|
阿波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民俗舞蹈,為德島縣德島市及鳴門市的一種盆踊,亦稱為《狂踊》、或《馬鹿踊》。其源起據傳為天正十三年(西元1585年),慶祝德島建城,舉行狂歡酒會時所跳的舞蹈。原於每年舊曆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晚上演出。目前德島市改在新曆八月十五、十六兩日,鳴門市則在新曆八月十二日起連續演出三晚。通常白天不跳舞,只有稱為「Na Ga Shi」的團體,演奏三味線、笛、鼓、太鼓等樂器,並唱各種長唄、常磐津等曲調,至夜間始表演舞蹈。舞者作各式打扮:長襦袢、繫黑繻的白布襪等服飾。在樂器的伴奏,以及囃子詞的吟唱聲中,以行列行進,隨意而舞。目前舞蹈動作,已由各專研舞蹈的組織加以統一。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踊辭典》。
|
江島踊(繪島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民俗舞蹈。「江島」是德川七代將軍家繼生母的侍衛,掌握後宮大權;因與江戶山村座(劇院)的歌舞伎演員生島新五郎私通,事蹟敗露,而被流放到信濃的高遠,新五郎也被流放到三宅島。這是有關江島踊的故事。當時三宅島並無舞蹈,整夜以念佛代替歌唱。後來在八藏島、御藏島,《江島踊》成為當地盆踊的曲目之一。在御藏島的演出,只有女性,戴頭巾,穿「浴衣」、襪子,踏拖鞋等裝扮,圍成圓圈跳舞。在長野縣舉行盆會的三日中,男女老少在寺廟內或街道上,圍成二三重圈,跳《繪島》、《御岳踊》等,手持扇子,靜靜地跳著,沒有配樂。另外在高知縣吾川郡春野附近流傳的手踊,配合著與江島相關的歌詞而跳,因此這些故事得以流傳。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踊辭典》。
|
臼太鼓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日本民俗舞蹈,是太鼓踊的一種。分布於宮崎縣到熊本縣南部一帶的地方,原以搗臼為其開端,故稱《臼太鼓踊》;或以胸前橫掛的太鼓,形似石臼,因此得名。另外,在宮崎縣西都市下水流的南方神社,舊曆八月初一的祭典,為祈雨及求豐收,由青年演出舞蹈。舞者四人一組,共分四組,纏白頭巾、穿白襦袢、帶手背套、綁腿、穿草鞋的裝扮,揹負旗幟,兩手執鼓槌,一邊敲打胸前的太鼓,一邊跳舞。敲鉦者四人,與舞者同樣裝扮,頭戴陣笠,其中一人稱為「親鉦」,領導其餘三人,並指揮舞者。另外還有四個歌者,所有的人一起做隊形變化,有圓形、十字形、及二字形。除了擊鼓而外,還配合《阿蘇》、《小野》等歌曲來跳舞。在熊本縣人吉市的臼太鼓舞...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踊辭典》。
|
住吉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住吉踊(Sumiyoshi Odori)是日本的民俗藝能。流傳於大阪住吉區住吉神社的一種舞蹈。穿著江戶人外出旅遊的裝扮;木棉質料衣褲,並以同質料之布垂掛於草帽周圍、綁腿、草鞋等。帶頭的一人左手持長柄大傘,右手持剖開的竹子,邊敲打大傘長柄邊唱歌跳舞。另四位舞者手持團扇,繞著帶頭者手持的長柄大傘跳躍。現行的《住吉踊》在明治時期曾杜絕一時,於大正十年(1921)始再次復興。被杜絕之前原是由願人坊主(Ganninbouzu)之團體,在京都、大阪、江戶三大都市巡迴演出。該舞蹈在更早期是屬住吉神社宮寺的僧侶,在各地巡歷跳舞,專門代替他人祈禱神明為目的,由此可知其舞蹈本質與原貌是一種僧侶必修之苦行。其...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三卷》1960、倉橋健等編《演劇.舞踊百科》1983。
|
火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日本民俗舞蹈,是以火為中心所舉行的各項例行活動或藝能,從拜火的儀式衍生而來。拜火者視火為神聖之物,並以火來迎神、送神。夏天的盆火、竿頭、放水燈籠等活動,皆舉行火踊;還有在京都「大文字」的燒山活動,原為迎神、祭神的儀式,都已變成民間娛樂活動。冬天有關火的例行活動,是為了去除陰氣,祈求陽光早日重現大地,火為點燃陽氣的象徵,舉凡霜月(農曆十一月)的《火祭》、像小正月的左義長(指正月十五在門前焚燒松枝、草繩的儀式)皆屬之。還有在山伏等地,有降伏火神的祝禱之術,展現渡火的功夫,並藉火來消滅瘟疫、害蟲。現在京都鞍馬山的火祭、愛佑縣八束穗神社火舞祭、秋田小豆澤大日堂的柴燈、羽黑山的歲夜祭皆可見火踊的演...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踊辭典》。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