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臼太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日本民俗舞蹈,是太鼓的一種。分布於宮崎縣到熊本縣南部一帶的地方,原以搗臼為其開端,故稱《臼太鼓》;或以胸前橫掛的太鼓,形似石臼,因此得名。另外,在宮崎縣西都市下水流的南方神社,舊曆八月初一的祭典,為祈雨及求豐收,由青年演出舞蹈。舞者四人一組,共分四組,纏白頭巾、穿白襦袢、帶手背套、綁腿、穿草鞋的裝扮,揹負旗幟,兩手執鼓槌,一邊敲打胸前的太鼓,一邊跳舞。敲鉦者四人,與舞者同樣裝扮,頭戴陣笠,其中一人稱為「親鉦」,領導其餘三人,並指揮舞者。另外還有四個歌者,所有的人一起做隊形變化,有圓形、十字形、及二字形。除了擊鼓而外,還配合《阿蘇》、《小野》等歌曲來跳舞。在熊本縣人吉市的臼太鼓舞...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辭典》。
新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舞」一詞是在明治末期才普遍被認知,故舞劇本應指「舞」一詞出現後之新作品;反而因「舞」的普及化促使原歌舞伎劇中稱「振事」〔Furigoto〕或「所作事」〔Shosagoto〕一類,指含故事劇情之舞蹈部份的專有名詞,也漸被統稱為舞劇。由此為區別傳統歌舞伎的舞劇,以坪內逍遙著《新樂劇論》所主張之「藝術性創作」為宗旨,在明治以後出現之新作舞劇特別冠上新字。大正六年藤蔭靜枝在《新舞》界率先成立「藤蔭會」後,積極地發表新作,並與當時著名的舞台藝術家等聯手掀起了《新舞運動》。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三卷》1960、郡司正勝編《日本舞辭典》1977。
獅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日本民俗舞蹈,亦稱為《獅子舞》,是持獅子頭表演的舞蹈。可別為一人演出與兩人演出二種;頂戴附有胴幕的獅子頭由兩人演出者為《獅子舞》,由一人演出者為《獅子》,通常以一人演出的《獅子》較為常見。與西日本的《大鼓》一般,在東日本,當祭禮、乞雨、或盆節供養等活動中經常演出一人的《獅子》,十分盛行。《獅子》所拿的道具,並不以獅子頭為限,其他像豬、鹿、龍頭等都可以使用。依地方的不同也稱為《鹿》、《羯鼓》、或《太鼓》。演出時隨著笛、太鼓等伴奏下,舞者覆上獅子頭,腹部繫上羯鼓或太鼓,背上背著神籬,以三、四、六、八或十二頭為一組來演出。在關東地區,以三頭獅子為一組演出者較多,三隻獅子是...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辭典》。
郡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日本岐阜縣郡上郡八幡町的盆,亦稱為《郡上盆》或《郡上音頭》。源起於寬永年間(1624∼1644年)到寶曆年間(西元1751∼1764年),江戶時代,藩主為促進城下屬民和睦相處,無上下貴賤之隔閡,而舉辦之活動。從七月十五日起,到九月中旬止,二個月間,各町自行擇日舉行。其中以八月十三到十六日四天為活動高潮,場面盛大,徹夜而舞。在太鼓、笛、三味線的伴奏下,穿著浴後輕便和服的男女,圍成圓圈跳舞。領唱者呼,者應;由右轉圈或向左轉,有各種不同的變化,是岐阜縣最大規模的表演。當時的藩主為促進城下的民眾融洽和睦,而舉辦的活動。由歌唱開始,歌曲為藩士川騎崎某所製作,曲目有「川崎」、「春駒」、「三百」...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辭典》
變化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類名。「變化舞」(Henga Buyou)為日本歌舞伎舞之一種類型,亦可以稱為「變換舞蹈」。該類型舞是以數曲不同風格之小品組合而成,舞者在同一舞蹈作品中分別變化、扮演不同角色出現,組曲形式的舞蹈。其名詞乃是自元祿時期(1688-1703)開始使用。「變化舞」之舞者常是一人於舞台上,時而為男子,時而為女子或老者,就在舞動過程中數次更換舞衣、服飾或面具等以變化造型和角色,此即稱為「變化舞」。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五卷》1961。
赦免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日本民俗舞蹈,也稱作《燈籠舞》。京都市左京區八瀨秋元町的秋元神社,在十月十一日的祭典中所演出的舞蹈。當地原來免納徭役,在寬永四年(1672)被取消。其後經但馬守老中秋原的裁定,始又免徵;為了表達謝意,在氏神天滿宮內建祠祭祀但馬守之靈,此舞便是用以奉祀的舞蹈。入夜以後,工作及演出人員都集中在廣場上,有領唱者四人、太鼓手一人、持太鼓二人、拿燈籠八人、舞者十人等列隊向神社出發。燈籠製作精巧,繪著各式花樣,女裝的少年抱著燈籠;十二、三歲的少女舞者,穿著友禪各服,腰帶前繫吉彌結,帶手背套、穿白襪、草鞋,頭戴花笠,在跳《茶摘》時變換服裝,帶上頭巾,打扮成小原女的模樣。以板敷為舞台,領唱者隨著太鼓的...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辭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民俗舞蹈,是「奴」的一種。能見百雀之舞,便是豐年,所以《雀》是象徵豐年的舞蹈。舞者頭戴編笠,穿著有鳥尾的竹雀裝,扮成竹雀的模樣,排列跳舞。初期歌舞伎加入此舞表演,相當盛行。在劇場五月的「曾我祭」中,配合長歌,與《花笠》一起演出,是非有不可的舞蹈。山口縣或富山縣的能登半島的盆,打扮不同,也稱作「雀」。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辭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日本「歌舞伎舞」的一種特別演出方式,又可稱為「素」〔Su〕。通常歌舞伎舞演出必使用豪華的舞台裝置與豔麗之服裝;素則指除去豪華繁複之裝飾,在視覺上簡素化,而內容以歌舞伎舞之舞碼為主之演出,目的在使觀眾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舞者之技巧上。男女舞者均著日式禮服演出;男舞者著繡家紋之黑色或無花樣之男性和服,女舞者著黑色或變色小紋〔Komon〕之女性和服。舞台多以屏風為背景。素原是專為歌舞伎演員編舞的舞蹈家,不著舞台衣裳而舞之形式,大正末期時成為舞蹈家演出的定形。現今素大約有以下三種:一、上述之將舞台服裝簡化之「歌舞伎舞」。二、專為在日式宴席上表演以祝賀內容為主的「祝儀物」(Shu...
郡司正勝編《日本舞辭典》,1977。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民俗舞蹈,屬風流的一種。在日本京都府龜岡市千歲町出雲地方的出雲大神宮,春季祭典時奉神的舞蹈,也稱作《出雲花》、《花笠》、《風流花》,在每年四月十八日的祭典中演出。古代為祈雨而舉行的花,同時有華麗的花車遊行,明治十六年之後即告中斷;至大正十三年恢復舉行,但只有演出花。演出的團體由「新發意」一名、「 新發意」二名、笛手二至三名、歌者一至三名,以及擊太鼓的舞者十人左右所組成。祭典當天,從公民館列隊向神社出發,一到參拜的道路,「 新發意」便和太鼓手相對跳《入葉》;接下來在拜殿的舞殿周圍,圍成圓圈,隨著「新發意」的旁白,一支接著一支跳著《伊勢》、《戀》、《正月》、《長者》等小歌...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辭典》。
長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民俗舞蹈,各地皆有。因持長刀跳舞,故名為《長刀》,兩人以長刀交鋒,有去除邪魔的含意。靜岡市平野的《長刀》是在舊曆七月盆節的三日間所跳的「盆」,神社中的舞蹈表演,最後一段出現《長刀》。綴在長刀上的紙串,會流放於水中,帶走邪惡的精靈。舞者綁頭巾、穿浴衣(棉質輕便和服)、黑襪草鞋;最前頭的二人持長約四尺的刀,其餘持二尺半的長刀,刀柄及刀鍔都綴有紙串,十人分兩列相對,有時前進,有時後退,或者相互交替,打散神社中輪的隊形,舞蹈配合笛、鼓的伴奏及「長刀之歌」演出。在和歌山縣東牟婁郡本宮町是由年輕女性來演出,也是盆的一種,據傳是將「源平之戰」舞蹈化;在藝能化的過程中,為了表現美感,所以舞者...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辭典》。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