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祭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是盆的一種,隨著祭文吟唱而跳的舞。在兵庫縣城崎郡港村《祭文》唱著佛經中的讚美詩「賽之河原」。京都市等地的祭文,已知的歌曲有:「西行」、「八島」、「草子洗小町」。在關西地方的盆,盛行「江州音頭」(以滋賀縣八日市為中心的盆),演出時加唱祭文,當初便稱為《八日市祭文音頭》。其他在三重縣飯南郡森村兵庫縣美方郡小代村也有《祭文》。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辭典》。
戲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民俗舞蹈,流傳於日本和歌山縣御坊市 的一種風流。過去在農曆八月十五日舉行,現在改在新曆十月四、五日,於小竹八幡神社祭禮時舉行。源起不詳,據說曾得紀伊藩之祖德川賴宣的激賞,而受九代藩主治貞的四恩狀的賞賜,因而在跳舞之前,有先讀受賞狀文的慣例。祭典當日,隨神輿隊伍來到美濱町的海邊,面向大海,在放置神輿的前方獻舞。舞者頭戴飾有人造花的笠帽,在華麗的白「帷子」(日式衣服的一種)外,套上黑緞像僧衣的模樣,背上繫著「」帶。隊伍拿著戲瓢的旗幟,按御讀書人、大奇瓢、太鼓、鼓、鉦、小瓢的順序,一邊配合歌聲變化隊形。這個舞稱作「Kehon」、「Kyoyon」或「Kehyon」,便是由敲擊瓢器的聲音而來,故...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辭典》。
黑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日本民俗舞蹈,流傳在長崎縣大村市黑丸鄉,大約四年一次的豐年祈願,或是節慶時舉辦;參與表演的總數約六十人。首先由少年裝扮的武士八人,腰間配刀,背著大型花圈出場,另有在胸前繫上太鼓的大花籠舞者四人,還有扛著書寫「大薩摩黑丸」旗幟的舞者二人。敲鉦四人、伴奏十四人、小鼓二人、笛八人、地太鼓二人、三味線二人、歌者三人,在樂聲伴奏中演出。樂曲的節目,依序為:「入羽」、「小」、「三味線」。有關此舞的源起,傳說紛耘,最普遍的說法如下:被有馬貴純打敗的大村領主純伊,流浪七年之後,於文明十三年(1481年)討伐有馬氏,返回故鄉大村。在慶賀戰勝的宴會上,來到黑丸鄉的中國浪人法養,傳授鄉民。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辭典》。
小切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小切子(Kokiriko Odori)為日本之民俗藝能的一種舞,持小切子而舞。小切子為一種打擊樂器,亦稱筑子。用於舞蹈時手持敲打的一種樂器。是一種很小的竹製品,很像打太鼓用的鼓棒,舞者像打拍子一樣,兩手各持一支互相敲打。《看聞御記》中永享八年(1463)正月二十八日記載小切子樂器敲擊得極其神妙的情況,可知中世紀時期已使用小切子樂器。《七十一番歌合》中亦記載著在演《放下》〔參見放下〕時,大都使用竹製的小切子。《柳亭筆記》亦有放下師手弄(持)小切子打拍子的記載。《嬉遊笑覽》中甚至還有在小切子的竹間裡夾著小紅豆的記錄。現在地方盆名為小切子的分別有:靜岡縣安倍郡平野地方的《小切子》、富山縣五...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二卷》1960。
題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民俗舞蹈。所謂「題目」是指南無妙法蓮華經七字經題。參加者一邊念誦經題南無妙法蓮經七字,一邊隨著太鼓的節奏而跳的一種團體舞蹈。其中最有名的是在京都郊外松崎涌泉寺所表演的松崎題目。德治元年(西元1306年)七月,高僧日像上人來涌泉寺弘法,松崎村全村村民歡喜皈依,手舞足蹈,念誦「南無妙法蓮華經」,傳說此為題目之開端。其後水尾上天皇亦曾設台觀覽,手持鑲有菊花緞的燈籠,至今沿用。目前每年八月十五、十六兩晚,男女皆手舞團扇,隨太鼓的節奏起舞。男在外圈,往左移轉;女在內圈,往右移轉。男舞者高唱「HO-HO-南無妙」;女舞者則唱「HO-HO-蓮華經」。表演大太鼓的只有女舞者。本舞的曲目有:「題目七遍返...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辭典》。
唐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民俗藝能,為巷間舞蹈,流傳於岡山縣邑久郡牛窗町紺浦地方的兒童舞蹈,10月24日(原來在舊曆9月23日)在疫神社奉獻時演出。相傳神功皇后征伐三韓,歸途中停靠牛窗港,令自朝鮮帶回來的兒童跳舞,為其開端。此舞由十歲左右的少年二人,騎在二青年肩上參拜神社,首先在本殿巡迴參拜,然後在殿旁的廣場跳舞。演出的兒童,穿著背心,裝扮成中國小孩的模樣,在小太鼓、橫笛的伴奏下,以及青年的歌聲中跳舞。音樂充滿中國的情調,可愛中洋溢著異國的風味。舞蹈一結束,便再騎上青年的肩膀,步出神社,在部落內巡迴;最後前往傳說中神功皇后登陸的地方獻舞,結束表演。此舞是《唐人》的一種。長崎的諏訪神社,在9月7日、9日的祭典中也有...
《日本舞辭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民俗舞蹈,流傳於佐賀縣武雄市地方的一種奴。西川登町字高瀨的荒,其源起為永祿三年(西元1560年),住吉城後藤氏利用夜間突襲,擊退來犯的有馬氏。為慶祝在宇土手原地方的勝利,而表演的一種即興式舞蹈。舞者有手持綴滿鮮花的紙燈籠看板的持板人二人,長袖胴衣、刺繡圍裙、紫色棉布頭巾、腳絆(綁腿)、白布襪、草鞋裝扮者數十人,雙手持綾,跳綾的女子多人,並配合大小太鼓五人、笛五人、鉦大小二組,所組成的舞蹈團體。其表演隊形,先成一列,行進於松尾神社內,而後排成圓形。荒的演出重點在舞者動作有先後的時差,在先舞者的信號下,後舞者強力踏出一步,並且彎手,活潑表演。舞者高聲歌唱,舞中有一段飲水動作,形若《差...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辭典》。
須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日本民俗舞蹈,為念佛的一種。流傳於長崎縣北松浦郡大島村之神浦、西宇戶等部落。原為佐賀杵島郡須古村的舞蹈,曾住在須古村的平井氏一族被龍造寺氏所滅而散居各地,在所居各鄉教授此舞,因而流傳開來。為了祭祀先祖,並表現勇猛的武士精神,舞者穿著武士服,腰間佩有短刀。到了明治二十年左右,舞者不再帶刀;頭載菅笠、著麻布單衣、角帶、黑襪、草鞋,手持太陽扇。由區長一人、須古頭一人、前導一人持槍二人、太鼓二人、大鼓二人、鉦二人、笛八人、以及舞者十三人所共同演出。舞者由二十至三十歲的農家長男擔任,自舊曆七月十三日起到十五日夜,由神浦出發,奉拜神社、佛寺之外,全體集合於天降神社前,做盛大的舞蹈競技表演。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辭典》。
日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日本民俗舞蹈,原稱為《豐年太平》,因流傳於福岡縣直方市大字直方,故又稱《直方日若》。其源起有二說:一為築前領主黑由長政即位後將直方藩五萬石賜與其子高政,並令數名直方侍大塚次郎左衛門前往江戶,在歸途行經大阪時,學習《思案橋》(在表演前,為吸引觀眾聚集而唱的歌),歸藩以後,又加入《日若舞》的手勢動作,因此又稱《次郎左》,也叫《思案橋》。另一說謂《日若》是《日若舞》的古稱,在黑田長清時代,一位造訪當地的大阪人次郎左(或謂次郎左為古時演藝人員名稱),加以改造而成。六月一日在多賀神社日少宮的祭祀中演出,舞者的手勢富有特殊風格,在舉行豐年、盆時廣泛流傳鄰近諸邑。明治以前的日若男女皆著...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辭典》。
乞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日本民俗舞蹈。早期為乾旱時舉行祈雨之一種祭祀舞蹈;共分有《祈雨舞》與《雨乞御禮》(Amagoi Odori),前者為祈雨時跳的舞,目的達成時就舉行謝神禮儀之舞《雨乞》。此祭典至今僅於依邱山麓(Ibuki Sanroku)之滋賀縣 田郡地方尚保有此完整儀式之風俗,其他地方僅舉行《乞雨》,且將其編入每年舉行之〈夏祭〉的行事中。其形式大都以鐘和大鼓亂敲打以表示要驚動雷神打雷、或驅趕造成旱災的惡靈,通常選於有水、或河邊、山頂或神社內舉行。女性不參加此種儀式,有時男扮女裝,人數常達幾百人;屬民俗(鄉土)舞形式中規模最大者之一,亦有在此祭祀中以《獅子舞》(參見獅子舞)代替《乞雨》;此時之獅子頭...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一卷」》1960。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