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40.63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朝三暮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快,猿猴先生有些憂心。剛開始,數量有點增加時,猿猴先生減少家人的糧食來應變。但是數量增加太多以後,就逐漸呈現供應不足的情況。猿猴先生察覺到該是節制猿猴食量的時候了。了解猿猴心性的他,就設了一個局,讓於猿猴就範。他先對猿猴說:「從明天開始,我要調整你們的食量,早上給你們三個栗子,晚上給四個,這樣好不好啊?」所有猿猴聽了都很生氣,一隻隻站起來表達牠們的抗議。猿猴先生見狀,立刻又改口說:「那好吧!就改成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樣總可以了吧?」猿猴一聽到早上可以多吃一個,就蹦蹦跳跳、高興地接受了。 補充(1)相似詞:朝秦暮楚、顛三...
不置可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汪藻〈尚書禮部侍郎致仕贈大中大夫衛公墓誌銘〉(據《浮溪集.卷二五》引)公諱膚敏,字商彥,少力學問。……先是,公論時政。上曰:「崇寧大觀1>以來,所以亂祖宗法者,由宰相2>持祿3>。惟恐失人主之意,故于政事無所可否,馴4>致前日之禍,自今當以為戒。」 〔注解〕 (1) 崇寧大觀:北宋徽宗的兩個年號。 (2) 宰相:古代君主的最高幕僚,為百官之長。 (3) 持祿:保住祿位,無所建樹。 (4) 馴:逐漸
助紂為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諡曰武。 (1) 紂:商朝最後一任君王。名辛,為帝乙的兒子,史稱為「紂王」。曾平定東夷,使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到長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國統一的規模。雖材力過人,然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遂導致民怨四起。周武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商者八百;戰於牧野,紂軍敗,自焚於鹿臺。 (1) 傾宮之女:住在巍峨宮殿中的后妃佳麗。 (1) 皓:吳王孫皓(西元242∼284),字元宗,一名彭祖,字皓宗。在位期間,專橫殘暴,奢侈荒淫,大失民心。天紀四年,晉武帝六路出兵攻吳,皓出降,吳亡,在位十六年。
結草銜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放置頭巾的小箱子。 (5) 西王母:神話傳說中的女神。原是掌管災疫和刑罰的怪神,後於流傳過程中逐漸女性化與溫和化,而成為年老慈祥的女神。 (6) 三事:即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所向披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帝發喪之名,揮師討伐,開始了楚漢戰爭。戰爭初期,項羽佔了優勢,後來劉邦鞏固關中,並極力籠絡諸侯,才逐漸轉敗為勝。項羽曾與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以東為楚地,以西為漢地。項羽於是引兵東歸。但劉邦卻與韓信、彭越出兵攻擊項羽,項羽被圍困於垓下,四面楚歌。項羽傾力突圍而出,至烏江邊,見大勢已去,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項羽被圍於垓下時,率騎兵八百餘人,突圍而出。雖然漢軍人多勢眾,但項羽武藝高強,又擅於調兵遣將,儘管兵力不多,但「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也就是說項羽所到之處,漢軍皆被殺得潰不成軍,後方的追兵也害怕得紛紛逃散。後來「所向披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力量所到之處,敵人紛紛潰...
循序漸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按照一定的次序與步驟逐漸推進。《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句下宋.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清史稿.卷四四三.于式枚傳》:「惟在朝廷本一定之指歸,齊萬眾之心志,循序漸進。」也作「循次而進」。
按部就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循序漸進反義:越次超倫辨似: 「部」是指文章布局結構和組織層次,不宜寫作「步」。文獻上雖或通用,終非其義。 「按部就班」及「循序漸進」都有依一定程序行事的意思。 「按部就班」側重於按照既定步驟行事;「循序漸進」則側重於逐漸深入或提升。 按部就班 循序漸進 辨似例句 ○ ㄨ 這部機器非常精密,請你務必~地裝卸,以免有所損傷。 ㄨ ○ 學習數學一定要由淺而深,~,千萬不可躁進。
絡繹不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絡繹不絕」或作「駱驛不絕」、「絡驛不絕」,連續不斷的意思。在《後漢書.卷三一.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郭伋》中提到一段故事:郭伋是西漢末到東漢初期的人,東漢光武帝中興後,他被任命為漁陽太守。漁陽一地經過西漢末期的變動,盜賊充斥。郭伋上任後,信賞必罰,懲奸除惡,盜賊便從此消散,地方逐漸歸於平靜。後來匈奴又不斷地擾亂漁陽邊境,郭伋整軍待戰,以致於匈奴不敢來犯,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由於他在此地的政績極佳,潁川地區出現盜賊時,光武帝又將他派去做太守。郭伋到了潁川,招降山賊數百人,不將他們治罪,讓他們回鄉務農。所以除了潁川地區的盜賊外,其他地區的盜賊聽說郭伋的德政,都紛紛前來歸降。《後漢書》此處原文...
始作俑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始作俑者」的「俑」,指的是古代用來殉葬的人偶。「始作俑者」則是指發明以俑陪葬的人。在殷周時期,貴族或有身分地位的人,死後往往會以活人陪葬,例如春秋時的秦武公,死時陪葬者多達六十餘人,秦穆公死時陪葬者更多達百餘人。後來,以活人殉葬的風俗逐漸被廢除,改以木製或土製人偶取而代之,即所謂的「俑葬」。孔子對於這樣的習俗極為厭惡,他認為用像人的俑陪葬,在意念上其實與用真人陪葬沒有差別,都是非常殘忍的,所以他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就是指責最初那個發明以俑陪葬的人,一定會得到報應,絕子絕孫。後來孟子向梁惠王談為政之道時曾引用孔子的這句話,他說:「大王您自己廚房裡有肥肉,馬廄裡有肥馬,人民卻面有飢色,餓...
增強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學生即具有激勵作用;但學生表現某行為而獲得代幣後,若不再繼續給予獎金來增強,則代幣的激勵作用便會逐漸降低,學生表現該行為的頻率也會跟著逐漸削弱。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增強理論Keyword:reinforcement theory 參考資料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三版)。台北市:高等教育。P.336-338(註一)教育心理學(張文哲譯)(2005)。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重修版),P.164。臺灣東華書局股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