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9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水洩不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連水都無法流通。比喻防守極為嚴密。《東周列國志》第六七回:「各姓分守城門,以拒慶封,防止嚴密,水洩不通。」亦用以形容擁擠不堪。《初刻拍案驚奇》卷八:「無數糧船,阻塞住河路,自青年鋪直到靈口,水洩不通。」也作「水泄不通」。
|
溝通特權(privileged_communica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溝通特權的例外情形3 溝通特權的倫理困境4 參考資料5 關鍵字 定義溝通特權又稱特權溝通,是諮商倫理議題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法律上的概念。指當事人和諮商師之間在諮商過程中的晤談內容,不能在法庭當中被陳述出來,除非當事人自願放棄自己的權利。即基於當事人的隱私權、保密權,法律保障接受專業服務的...
|
博古通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問淵博,通曉古今。《三國演義》第三二回:「丕八歲能屬文,有逸才,博古通今,善騎射,好擊劍。」《鏡花緣》第五回:「你向有才女之名,最是博古通今。」也作「博古知今」、「通今博古」。
|
通情達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話、做事合情合理。《歧路燈》第八五回:「只因民間有萬不通情達理者,遂爾家有殊俗。」
|
政通人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事通達,百姓和順。形容國泰民安。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
溝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開鑿溝渠使二水相通。《左傳.哀公九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
2.使彼此融會或通連。如:「文化溝通」、「情感溝通」。《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列傳三.林紓列傳》:「世謂紓以中文溝通西文,復以西文溝通中文,並稱『林嚴』。」
|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周易‧繫辭上〕第十章說:「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涵蓋天下之事理,包羅萬象,在平時看來,並沒有特別的思慮,也沒有特別的作為。在未有感應之前,固若磐石,寂靜無聲;一有所感,便如響斯應,豁然貫通天下事物之理。
據了解,「易」字含著「不易」和「變易」兩個意義。「不易」可以解釋為「不變」,即是「不動」,指事物本然的狀態。「變易」則是「改變」或「變化」,是應某種情況而生,即是「動」;而「動」並不是全然被動的盲動,是「動自有其理」,依理而動,所以沒有紊亂,沒有阻礙,而能夠通達。後世有「守如處女,出如脫兔」兩句話,可以和「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相參照。 ... |
和諧溝通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和諧溝通理論目錄1 理論之作者2 理論重點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理論之作者H.Gintto(1922-1973):一位臨床心理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教育博士學位,擔任過心理學教授及心理諮商等等的工作,其一生之中的著作包含親子與兒童,父母與少年,以及教師與兒童三本著作,其中最後依本教師與兒童當中,提出了和諧理論溝通這個名詞,以提供建立一個安全、人本主義及建設教室環境溝通的...
|
交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通達無阻。《管子.度地》:「山川涸落,天氣下,地氣上,萬物交通。」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交感、感應。《莊子.田子方》:「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3.溝通。《禮記.樂記》:「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4.往來、交往。《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諸所與交通,無非豪桀大猾。」
5.勾結串通。《三國演義》第一○回:「樊稠何故交通韓遂,欲謀造反?」《紅樓夢》第一○五回:「賈赦交通外官,依勢凌弱。」
|
曲徑通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彎曲的小路通到風景美麗的地方。形容景色雅致迷人。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