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急流勇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蕩寇志》第六○回:「原來召忻自隨從希真收復新泰之後,召忻因記起那年山陰道上仙聖的指示,曾教他功成之後,急流勇退,切不可乘興直前,自取沉溺之禍。」
賓至如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ˋ,指甸人,古代掌管藉田柴薪之官。 (2) 庭燎:古代庭中照明的火炬。 (3) 賓從有代:賓客的隨從有替代的僕人供差遣。 (4) 巾車:掌管車輛的官員。 (5) 脂轄:給車輪上油,指保養車輛。轄,車軸兩端的金屬鍵。 (6) 隸人:古代稱因罪沒為官奴、專服勞役之人。 (7) 牧圉:飼養照料牛馬之人。圉,音ㄩˇ,養馬的人。 (8) 菑患:災難禍患。菑,音ㄗㄞ,同「災」。 (9) 銅鞮之宮:指春秋晉之離宮。銅鞮,春秋晉邑名。鞮,音ㄉ|。 (10) 舍於隸人:住的房舍有如一般下人所住的房舍。 (11) 夭厲不戒:沒有防範災疫。夭厲,災疫等不祥的事物。
三令五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解釋清楚,是將官的過失;既然命令已經解釋清楚,卻仍不肯聽令,這就是隊長和士兵們的錯了。」於是孫武命令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本來只是好玩,沒想到孫武竟然真的要斬他的愛姬,嚇得連忙下令阻止,說:「我剛才只是想試試先生的能力,現在我已經知道先生真的很會帶兵,就請先生不要將我的愛姬斬首吧!」孫武卻回答:「我既然已經受命為將領,將領身在軍隊中,就無法完全聽從國君的命令。」仍舊斬了兩個隊長,以收儆戒之效。之後女兵們便完全聽從孫武的命令,不敢再當成兒戲了。「三令五申」是再三的命令告誡的意思,應是當時練兵常用術語,為後人所沿用。
威風凜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騎擁後,威聲震懾,佐官彈壓,以警無良。觀者如堵,至暮方歸。 〔注解〕 (1) 親從:親近信任的隨從。從,音ㄗㄨㄥˋ。 (2) 新鮮:新穎、嶄新。 (3) 威風:聲勢、氣派。 (4) 凜凜:令人敬畏的樣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服侍或隨從他人的人。如:「女侍」、「侍從」。
毛骨悚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是不祥的預兆。不久,興祖有事要外出,經過婁虡家門時,感到全身的毛骨都寒冷恐懼起來,結果因此得了病。隨從攙扶著他回家,三天後,就死了。後來「毛骨悚然」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極端驚懼害怕。
困獸猶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魯宣公十二年秋天,晉楚交戰,晉敗回到了國內,將軍荀林父(桓子)因而請求死罪,晉景公打算答應他。士貞子勸諫說:「不可以。以前城濮一戰,晉軍勝利後已經吃了三天楚軍留下的糧食,但晉文公還是面有憂色。左右隨從說:『有了喜事卻憂愁,難道有了憂愁的事才高興嗎?』文公說:『楚國大將得臣還在,憂愁還不能結束。一頭被圍困的野獸,尚且還要作最後的搏鬥,何況是一國的宰相!』等到得臣受責而死後,文公才表現出高興的樣子。因為這是晉國的再次勝利,並且是楚國的再次失敗,以致楚國歷經兩代君主都不能強盛。如今晉國戰敗,或許是上天要警戒晉國,但若殺了荀林父,便等於楚國再勝利一次,恐怕晉國也無法長久強盛吧!荀林父事奉國君,進則想要...
三申五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解釋清楚,是將官的過失;既然命令已經解釋清楚,卻仍不肯聽令,這就是隊長和士兵們的錯了。」於是孫武命令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本來只是好玩,沒想到孫武竟然真的要斬他的愛姬,嚇得連忙下令阻止,說:「我剛才只是想試試先生的能力,現在我已經知道先生真的很會帶兵,就請先生不要將我的愛姬斬首吧!」孫武卻回答:「我既然已經受命為將領,將領身在軍隊中,就無法完全聽從國君的命令。」仍舊斬了兩個隊長,以收儆戒之效。之後女兵們便完全聽從孫武的命令,不敢再當成兒戲了。「三令五申」是再三的命令告誡的意思,應是當時練兵常用術語,為後人所沿用。
跑龍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為戲劇舞臺中,扮演助威吶喊、虛張聲勢的隨從或兵卒。後引用為替別人做些陪襯或幫閒打雜等無關緊要的工作。
重見天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唐書.卷五一.后妃列傳上.中宗韋庶人》中宗韋庶人,京兆萬年人也。祖弘表,貞觀中為曹王府典軍。中宗為太子時,納后為妃,仍擢后父普州參軍玄貞為豫州刺史。嗣聖元年,立為皇后。其年,中宗見廢,后隨從房州。時中宗懼不自安,每聞制使至,惶恐欲自殺。后勸王曰:「禍福倚伏,何常之有,豈失一死,何遽如是也!」累年同艱危,情義甚篤。……帝在房州時,常謂后曰:「一朝見天日,誓不相禁忌。」及得志,受上官昭容邪說,引武三思入宮中,升御床,與后雙陸,帝為點籌,以為歡笑,醜聲日聞於外。乃大出宮女,雖左右內職,亦許時出禁中。〔參考資料〕 另可參考:《資治通鑑.卷二○八.唐紀二四.中宗神龍元年》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