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5.479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石膏需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減少定量土壤中可交換性鈉量,使之達到無害的水準所需要的石膏量或石膏當量。鹼土(土壤中含高量可溶性鈉鹽)中加入相當量石膏(硫酸鈣)後,導致鹼土中的交換性鈉與硫酸鈣反應而形成中性的硫酸鈉,而減少鹼土中過量鈉鹽,藉此改良鹼土。
主動的教育需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主動的教育需要性是,因為教育者相信人有能力,可以教育,把握其認知、影響、實際要素,然後施行教育。
  基於以上的論點,主動的教育需要性必須基於下列兩個條件:
1.以教育者為主動:當被教育者的能力適於接受某種教育時,教育者主動地教育他,也就是教育者不待被教育者之要求,而主動教育。2.基於關心與幫助的立場:教育者本著自己的良知或職責,為促進被教育者的發展,以其所知或所能去關心與幫助被教育者。主動的教育需要性之所以實現,除了教育者的主動外,被教育者也要配合,即他也準備去接受教育。
客觀的教育需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客觀的教育需要性是根據事實而來,也就是根據事實來認定教育的需要與否。這種觀念如「人只有透過教育才能成其為人」,在事實上,就是認定人有受教育的需要
  客觀的教育需要性,是指每一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需要。如國民教育或義務教育,這種教育是每一個國民都要接受的,因為有客觀的需要,所以才需要用法律規定。
  基於以上的論點,客觀的教育需要性必須基於下列兩個條件:(1)為大眾所公認者:大眾公認必須接受教育;(2)具有普遍性者:社會上每一個人普遍都要接受教育。
偶發的教育需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偶發的教育需要」是指非經常性的教育需要性,如偶然發生的教育情況或教育事件,需要用教育的方式來處理,便產生了「偶發的教育需要」。「偶發的教育需要」在時間上比較短,也就是短期的,過了那段時間,需要便降低。
  「偶發的教育需要」,因為不是經常性的,可以作為一種機會教育或隨機教學;這種教育或教學使學生對事件的認識有幫助,但教師本身應有對事件正確的認識,這樣才不致於發生對學生的誤導。
教育需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早提出兒童教育權的是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她認為每一個兒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她所提出的口號是:「教育,從出生就開始。」
  兒童需要接受教育,這是公認的事實,然而如何滿足兒童「教育需要權」,是教育人類學所要探討的主題。兒童所享有教育需要權是完整的教育環境;相對地,成人有義務為兒童提供一個事先安排好的環境,來為兒童實施教育。因此,事先安排好的環境有兩個作用:(1)滿足兒童的需要;(2)賦予兒童文化財,如語言法則、數學、生物學等(最起碼的知識,如兒童所喜歡的小動物),來充實兒童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知識。
  在知識的...
主觀的教育需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主觀的教育需要性是根據個人的需要而來,每一個人對於教育的需要不同,因為人有個別差異,不能一概而論。也就是說,人接受教育具有個別性。
  基於以上的論點,主觀的教育需要性必須基於下列兩個條件:
1.個人的能力:教育與人的能力有關,一個人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容易有接受教育的意願,想成為一個具有知識與才能的人,教育需要性就更為迫切。2.環境的因素:一個人生活在某一個環境中,需要適應環境,而適應環境的方法需要教育來獲得,為了適應環境,有接受教育的需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需要。如:「我要一枝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有所欲求。如:「需求」、「需索」、「需要」。
佛洛依德(Freud)的人格發展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係中。個體性器官成熟後,產生第二次的性慾衝動,性需求轉向相似年齡的異性。佛洛依德認為此時期的性本能,需要透過「性高潮」才能滿足,因此產生性愛。兩性始有共同生活與婚姻的理想,性心理的發展已非常成熟。發展不良則會出現佛洛依德定義之異常成人性表現(如同性戀等)。 參考文獻林彥妤等譯(1991)。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台北市,桂冠。柯瑞(2001)。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六版)。(鄭玄藏等合譯)。台北市:雙葉。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臺灣東華...
皮亞傑(Jean_Piaget)認知發展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知失衡,於是會試圖藉由同化來重建平衡,也就是將新訊息併入其既有的基模之中的一種歷程;然而,也有可能需要藉由改變既有基模以納入新訊息,也就是調適。這兩種歷程共同作用的結果,賦予個體具有更高的適應性。皮亞傑提出認知發展過程或建構過程有四個核心概念: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與基模(schema,scheme)基模:個體運用與生俱來的基本行為模式,瞭解周圍世界的認知結構。基模有時也稱為認知基模。讓·皮亞傑將其視為為人類吸收知識的基本架構。組織(organization)與適應(adaptation)組...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