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9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齋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家稱供養僧眾飲食的佛教徒。《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
|
齋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道人的稱呼。《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無塵說著心病,慌了手腳,看見李信是個道妝,叫道:『齋公!我與你並無冤仇。』」
|
化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家僧尼、道士向人求乞布施錢糧。明.賈仲名《金安壽》第一折:「這裡就是金安壽家,我去與他添壽化齋。」《西遊記》第一二回:「朕又有一個紫金缽盂,送你途中化齋而用。」
|
散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齋戒期滿。唐.白居易〈五月齋戒罷宴徹樂聞韋賓客皇甫郎中飲會亦稀又知欲攜酒饌出齋先以長句呈謝〉詩:「散齋香火今朝散,開素盤筵後日開。」
2.七日不近妃妾,不舉樂,不弔喪的齋戒。「齋」文獻異文作「齊」。《禮記.祭義》漢.鄭玄.注:「散齊七日不御、不樂、不弔。」《宋書.卷一四.禮志一》:「殷祠,皇帝散齋七日,致齋三日。」
|
寶晉齋法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宋曹之格所摹刻的匯刻叢帖,十卷。北宋米芾獲得晉朝王羲之《王略帖》、王獻之《十二月帖》及謝安《八月五日帖》墨跡,因而名其齋為「寶晉」。崇寧三年(西元1104)米芾擔任無為軍知州(今安徽無為)時,曾將三種書法刻於石上,後遭兵火損壞,幸經無為守葛祐之翻刻,而與殘石同列官舍。至曹之格任無為通判時,又重行摹刻,並增入家藏《晉帖》及米芾書多種。到咸淳四年(西元1268)刻成,標題為「寶晉齋法帖」。今傳本已非原面目了。
|
吃齋唸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吃齋飯,念佛經。指虔心禮佛。《文明小史》第二五回:「我聽說令堂歡喜吃齋唸佛,料來功德是肯做的。」
|
持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持守戒律不吃葷腥之食。《梁書.卷五○.文學傳下.劉杳傳》:「自居母憂,便長斷腥羶,持齋蔬食。」
2.佛教稱過午不食。唐.白居易〈齋戒滿夜戲招夢得〉詩:「紗籠燈下道場前,白日持齋夜坐襌。」
|
八關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關,禁閉之意,嚴禁不正當的行為,使之不犯。八關齋是佛教八戒法和齋法的合稱。八戒為:一、不殺,二、不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坐高廣大床,七、不著花鬘瓔珞,八、不習歌舞伎樂。齋法指過午不食。合此九條戒律,稱為「八關齋」。《增一阿含經》卷一六:「持八關齋,閉塞六情,防制五欲。」也稱為「八關齋戒」、「八齋戒」、「齋戒」。
|
齋心滌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摒去雜念,清心寡欲。宋.葉適〈辯兵部郎官朱元晦狀〉:「方齋心滌慮,以俟陛下反覆詰難,庶幾竭盡愚衷。」也作「齊心滌慮」。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