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秦始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帝號。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221)統一天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而把古時的皇與帝合稱為「皇帝」,自稱「始皇帝」,廢諡法,以世計。廢封建,行郡縣,以集權中央;統一度量衡與文字;開闢馳道,修築長城,以鞏固國防;為消除反側與箝制思想,沒收民間兵器,偶語詩書者棄市,又有書坑儒之事。五度巡行天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於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死於巡遊途中。
嚮壁虛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向壁虛造」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向壁虛造」原作「鄉壁虛造」。這個成語的典源出自於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秦始皇書,許多重要的書籍因此失傳。漢景帝子魯恭王在孔子舊宅壁中發現許多古文經,包括《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等,但因為與通行的今文差異很大,許多人不相信那是真本;所以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說:「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燿於世。」意思是說:當時的人對這批書大加非毀,認為是好奇的人故意改變字體,對著孔壁,憑空假造出來的,藉以炫耀於世。後來「向壁虛造」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憑空捏造。
香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香時所生的煙。唐.杜甫〈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詩:「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西遊記.第三四》:「博山爐裡,靄靄香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燒。如:「熯」。漢.王充《論衡.譴告》:「今熯薪燃釜,火猛則湯熱,火微則湯冷。」《西遊記》第三五回:「那怪物著實無情,一連搧了七八扇子,熯天熾地,烈火飛騰。」
夔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擁英岳,螭虎噉豺狼。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陸梁。大軍載草草,凋瘵滿膏肓。備員竊補袞,憂憤心飛揚。上感九廟,下憫萬民瘡。斯時伏青蒲,延爭守御床。君辱敢愛死,赫怒幸無傷。聖哲體仁恕,宇縣復小康。哭廟灰燼中,鼻酸朝未央。小臣議論絕,老病客殊方。鬱鬱苦不展,羽翮困低昂。秋風動哀壑,碧蕙捐微芳。之推避賞從,漁父濯滄浪。榮華敵勳業,歲暮有嚴霜。吾觀鴟夷子,才格出尋常。群凶逆未定,側佇英俊翔。〈秋興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繫故園心。寒夜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夔府孤...
竹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簡冊與縑素,古代用以記載文字,引申為史籍典策。《史記.卷一○.孝文本紀》:「然后祖宗之功德著於竹帛,施于萬世,永永無窮,朕甚嘉之。」《三國演義》第七六回:「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名可垂於竹帛也。」
乾澤而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竭澤而漁」。見「竭澤而漁」條。01.漢.劉向《說苑.卷一三.權謀》:「林而田,得獸雖多,而明年無復也;乾澤而漁,得魚雖多,而明年無復也。」 
縱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放火。《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塗廩,瞽叟從下縱火廩。」《三國演義》第一回:「二更以後,一齊縱火,嵩與儁各引兵攻擊賊寨。」
中壢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眾搗毀警局窗戶,掀翻警車,警察開槍,不幸擊斃中央大學學生江文國籍青年張治平,晚上8時,憤怒的民眾隨燒警局及警車。這是自1957年的「劉自然事件」之後一次大規模的群眾暴動事件,也是台灣民眾第一次自發性以集體行動方式,公開對抗選舉舞弊。群眾暴動發生時,北區警總的司令官曾會晤許信良競選總幹事許國泰,並要求許國泰出面勸民眾解散,警總的司令官告訴許國泰說:「如果民眾可以解散,我們保證許信良可以當選。」許國泰回答:「民眾又不是我叫來的,為甚麼是由我叫他們解散?戒嚴司令是你,不是我;再說,許信良能不能當選,要看他得票夠不夠,怎麼是...
痛飲黃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絳、汾、隰之境,皆期日興兵,與官軍會。其所揭旗以「岳」為號,父老百姓爭挽車牽牛,載糗糧以饋義軍,頂盆香迎候者,充滿道路。自燕1>以南,金2>號令不行,兀朮3>欲簽軍以抗飛4>,河北無一人從者,乃嘆曰:「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5>。」金帥烏陵思謀素號桀黠6>,亦不能制其下,但諭7>之曰:「毋輕動,俟岳家軍來即降。」金統制王鎮、統領崔慶、將官李覬、崔虎、華旺等皆率所部降,以至禁衛龍虎大王下忔查千戶高勇之屬,皆密受飛旗牓8>,自北方來降。金將軍韓常欲以五萬眾內附。飛大喜,語其下曰:「直抵黃龍府9>,與諸君痛飲爾!」 〔注解〕 (1) 燕:燕京,宋時為金之首都。 (2) 金:金朝(西元...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