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前歌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頌為正義而戰的軍隊士氣旺盛。《三國志.卷三七.蜀書.龐統傳》:「武王伐紂,前歌後,非仁者邪?」
交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社交場合跳的。通常為男女二人合。包括華爾滋、狐步、探戈、倫巴等。也稱為「交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禮儀蹈。明朝(1368-1644)朱載堉(1536-1611)作。周朝(西元前11世紀∼西元前256)有《人》,屬六小之一。周時之《人法已不可考,據鄭玄(西元127∼西元200)註釋:《人》不持任何具,以袖袍表現威儀。該時,亦用《人》祭祀宗廟及星辰。朱載堉所作之《人》,者二人並列,相距三步,四人為一基本小組,成方形。朱載堉所作之《人》,全有八個基本姿勢,分別表現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第一勢:轉初勢,表現惻隱之仁;第二勢:轉半勢,表現羞惡之義;第三勢:轉週勢,表現篤實之信;第四勢:轉過勢:表現是非之智;第五勢:轉留勢,表現辭讓之禮;第六勢:伏睹勢,表現尊敬於君;第七勢...
《周禮.卷二十三》、朱載堉《樂律全書》、劉鳳學《倫理蹈「人」研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持羽毛扇、配合節奏、動作優美柔和的蹈。
嘿呀;迎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南美洲瓦匹辛印第安部落(Wapisians)的迎賓,是在友好部落蒞臨,或是狩獵慶功以及新居落成時演出。只由「嘿 ── 呀」兩個音節組合的吟唱,跟著蹈節奏不斷反覆,為凸顯節奏,者將卡塔卡塔響的嘎嘎器繫在手部和腿部,同時由一位男子即席獨唱,年長的男子和婦女合唱,壯大聲勢。蹈由一位擅長演奏笛子的樂師伴奏,笛子用竹子或美洲虎的腿骨製成,並雕上複雜的圖樣;還有一個隨手作成的喇叭,很像擴音器,纏繞著長條棕櫚葉,會發出低沈聲調,指示節奏的改變。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完形蹈動作治療(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蹈治療名詞。所謂完形指完整的形象或形體,可以是物理的結構、心理的功能、抽象的符號或象徵。它被使用於蹈治療時所強調的是呈現情感經驗,並使用角色演練的技巧澄清情感。它強調經驗的立即性,同時注意象徵和暗喻。完形蹈動作治療主要用於尋求治療作為獲取自我覺醒的人身上,通常被用於團體治療中。完形的理論使用了基本的感官概念。完形蹈動作治療法的定義如下:全面的使用身體知覺和動作。其目的是藉著自發性人物形成及與環境自動接觸之有機自我規限,使得個人內在不相干的概念,能得到有目的的整合。
《An Introduction to Dance Movement Therapy in Psychiatry》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1992。
刀躍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刀槍,縱躍戰馬。形容奮勇作戰。
新古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新古典團是由劉鳳學博士於1976年創立,為臺灣第一個兼具古典與現代特色的團,以研究、教學、理論、創作、演出為依歸,注重傳統與現代兼容並蓄,呈現多元化發展。該團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團之一;足跡除遍至臺灣全島,更應邀至美國、德國、法國、奧地利、新加坡、西伯利亞、北京、成都、廣州等地演出。團在1980年至1990年期間因劉鳳學教授及其部分團員出國進修,對外演出銳減,此時期是團冬眠期。1987年劉鳳學榮獲英國國家哲學博士學位;為我國首位蹈博士。1988年卸任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蹈科主任;受教育部聘請至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即國家劇院及國家音樂廳)擔任籌備處主任至1990年退休...
新古典團簡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類型名。中世紀日本之能樂中的蹈。據《峰相記》與《祇園執行日記》之記錄,推測其發生於鎌倉時代。從能樂大師世阿彌的傳書中內容對其構造及服裝等記載判斷,認為其原形來自《白拍子》〔Shira Byoshi〕。又其歌詞之形式及內容多為神佛本緣等,曲子之源流為宴曲。《大乘院寺社雜事記》記載,曲是屬於下級宗教者之「聲聞師」咒法的一種。眾說紛紜之結果認為其受《白拍子》、《延年》、《宴曲》等,之影響轉化而成的藝能。關阿彌將當時流行的曲改變成優美輕柔的小歌,加入能樂〔能劇〕,稱為「曲」〔Kuse〕,流傳至今。世阿彌以後在盛行《兒曲》、《女曲》之中衍生出《幸若》〔Kowaka Mai〕。近世以後《...
郡司正勝編《日本踊辭典》1977、西野春雄等編《能.狂言事典》1987。
卡曼紐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此名詞為法文,亦指「喀地干」(Cardigan)毛衣;然而,以蹈的角度而言,此詞目源自較古老的羅曼斯語系,與「卡門」(Carmen)有關,傳統上指的是愉悅之吟唱。有人說此名詞來自義大利的卡曼紐拉(Carmagnola)。法國版的《卡曼紐歌》始於1792年,風行於馬賽的河川地,此具《法朗多》(Farandole)的風格,者呈鏈狀隊型,一路跳下街頭,且繞過「自由樹」(Trees of Liberty)與「斷頭台」(Guillotine),吸引路人加入。跳時,並哼唱一曲不知原作者的歌曲,後來,大家稱此曲為「卡曼紐歌」。法國大革命後,此形式開始起變化,版本不一。然而,卡曼紐╱法朗...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