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1.884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心靈教育與職業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說的文雅教育,文雅教育的語根來自於自由二字,及不受困於肉體,不束於體力,而任由心思奔馳,像真善美的境界翱翔。 關鍵字中文: 心靈教育與職業教育英文:liberal and vocation education 參考書目林玉体(2011)。西洋教育思想史,頁76。三民書局。
利鞅名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87)名損,字子騫,春秋魯人。孔子弟子,以孝友聞,和顏回同列德行科。 (8) 極摯:所達到的最高境界。 (9) 繫攣:戀念不捨。攣,音ㄌㄩㄢˊ,通「戀」。 (10) 世教:當世的正統思想、禮教,此指周公、孔子之儒教。 (11) 眩曜:迷惑、惑亂。〔參考資料〕 ■漢.東方朔〈與友人書〉(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漢文.卷二五.東方朔》引)不可使塵網名韁拘鎖。怡然長笑。脫去十洲三島,相期拾瑤草,吞日月之光華,共輕舉耳。■宋.柳永〈夏雲峰.宴堂深〉詞(據《全宋詞.柳永》引)宴堂深。軒楹雨,輕壓暑氣低沈。花洞彩舟泛斝,坐繞清潯。楚臺風快,湘簟冷、永日披襟。坐久覺、疏絃脆管,時換新音。 ...
出神入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出神入化」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出」,產生。「神」,神妙,指變化之極,《易經.繫辭上》:「陰陽不測之謂神。」「入」,進入。「化」,造化,指非人力可比之化境。「出神入化」指產生神妙,入於化境。後多用於文藝、工藝、技藝等之成就方面,形容其技巧達到至高絕妙的境界。典源黃佐《翰林記.卷一○.習書》敘述明宣宗習書法,臨摹古帖,始學趙孟頫,而有遒勁之氣,其書法精能之至,已達「出神入化」之境。按:古來品評書藝,有能品、精品、妙品、神品之分,神品為最高之境界,為神妙至極的作品。後來「出神入化」被用來形容文藝、技藝、工藝等之技巧達到至高絕妙的境界
游刃皆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厚之刃」。文章中,莊子用「遊刃必有餘地」來形容庖丁運使無厚之刃的自由揮灑,比喻處理世事,已臻得道的境界,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遊刃有餘」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做事能勝任愉快,從容不迫。
傍觀縮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除了對山水的描摹,柳宗元也藉著山水來表達自身對現實的激憤不平,使其作品真正達到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境界。雖然文名日盛,但是柳宗元在仕途上卻屢遭貶抑。由於永貞革新失敗,柳宗元、劉禹錫及其他革新派人士相繼被貶。柳宗元先被貶為邵州刺史,行至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司馬。永州一貶十年,柳宗元才被召回京,未受到重用,便被改貶為柳州刺史。長期的貶謫生活,對柳宗元的健康和精神造成了不小的打擊,未老先衰。後雖經友人多方奔走,憲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但詔書未到柳州,柳宗元就已病死,時年僅四十七歲。柳宗元的才華洋溢,抱負卻不得伸展,讓身為好友的韓愈十分感嘆,在給好友的祭文之中,韓愈寫道:「這種情形就像不善於鑿木的人,...
玉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超凡的境界。宋.楊萬里〈雪晴〉詩:「何須師鮑謝,詩在玉虛中。」
體貼入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會、思量所達到的細微程度,卻也是其他人無法表現的。在這裡趙翼就用了「體貼入微」來形容這種藝術創作的境界。後來「體貼入微」常被引用來形容對人的關懷與照顧,十分細緻周到。
睡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睡夢中的境界。宋.蘇軾〈睡鄉記〉:「而天下大治,似睡鄉焉。」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五.灤陽消夏錄五》:「李太白夢筆生花,特睡鄉幻景耳。」
法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乘佛教否認外境實有,因此稱執特外境實有而障礙對真理的認識為法執。《大乘入楞伽經.卷七.偈頌品第十之二》:「悟心無境界,則離於法執。」也稱為「法我執」。
情猨意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猿意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參同契》是一本將《周易》易理、「黃老」、「爐火」三者道理參合為一的煉丹修仙之作,因此又稱為《周易參同契》,托言《易經》中的卦象,結合黃老學說,以闡明煉丹(即爐火)的原理和方法,是道教最早有系統論述煉丹的書籍。全書分上、中、下三篇,典源主要在說明內在心性修養的方法。心思必須無所雜念,無所為,才能達到氣和的境界,在動靜之間也要常保平衡,時時調息,於日常生活之中無所間斷。如果心思如猿猴不定地跳躍,像快馬四處地奔馳,而難以控制,就會讓神氣散亂,如此一來,想要修心養性,是不可能的。後來「心猿意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心意不定,不能自持。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