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6.204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弁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男子成人時舉行冠體,先加緇布冠,次加皮弁,後加爵弁,三加之後剃去垂髦,不再用緇布冠。後即用弁髦來比喻沒有用的東西。《左傳.昭公九年》:「豈如弁髦,而因以敝之。」
節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夫死獨守貞節不再嫁的婦人。晉.傅玄〈秋胡行〉:「奈何秋胡,中道懷邪。美此節婦,高行巍峨。」
傳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將家事傳給子孫,即不再主持家務,讓下一代當家做主。《後漢書.卷三五.鄭玄傳》:「入此歲來,已七十矣。宿素衰落,仍有失誤,按之禮典,便合傳家。」
(諺語)比喻曾經吃虧上當,從此不再輕易相信他人的花言巧語。《西遊記》第七二回:「那些妖聞此言,魂飛魄散,就在水中跪拜道:『望老爺方便方便!我等有眼無珠,誤捉了你師父,雖然吊在那裡,不曾敢加刑受苦。望慈悲饒了我的性命,情願貼些盤費,送你師父往西天去也。』八戒搖手道:『莫說這話!俗語說得好:「曾著賣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是便築一鈀,各人走路!』」
木槁灰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槁木死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槁木,乾枯的木頭。死灰,冷卻不再燃燒的灰燼。「槁木死灰」本指道家忘卻形體,追求清虛寂靜的境界。據《莊子.齊物論》所載,戰國人顏成子游因為看見老師南郭子綦倚靠几案坐著,仰望天空緩緩吐氣,好像精神離開了形體一樣,於是問:「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意思是:形體可以像枯木般靜立不動,而精神也可以像冷卻不再燃燒的灰燼一樣嗎?南郭子綦回答說這是因為他已經忘掉自己的形體,進而達到對外物無動於衷,物我兩忘的境界的緣故。後來「槁木死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因遭受挫折變故而灰心絕望的樣子。如《紅樓夢》第四回:「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處於膏粱...
死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冷卻不再燃燒的灰燼。比喻人頹喪或枯寂。《莊子.齊物》:「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有條件的契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工具。在增強體系上,一旦這種轉換已經被形成,可欲的行為通常可被社會環境支持,因此,人為的增強連鎖就不再需要。 關鍵字中文: 有條件的契約英文: conditional contract 參考書目註1王文科(1989)。學習心理學,頁111-112。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西州之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州,今南京市西。晉太元十年,謝安病重從西州門回都,安死後,外甥羊曇感於謝安對他的愛護,不再經過西州門。一日因酒醉,誤走西州門,而悲感不已,用馬鞭扣門,高呼曹子建詩:「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慟哭而去。典出《晉書.卷七九.謝安傳》。後以西州之痛為悼人舅喪之詞。
尸祿素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尸位素餐」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尸位素餐」係由「尸位」及「素餐」二語組合而成。 「尸位」見於《書經.五子之歌》。根據記載,夏朝君王太康成天不理朝政,只知沉湎於享樂,以致於百姓都不再擁戴他。太康遊樂過度,已經到了不知節制的地步,甚至有一次在洛水(今河南省境內)田獵時,竟然一去就是百天,最後有窮國領袖后羿,因為百姓無法再忍受這樣的國君,將他阻絕在黃河而不得返國。 「素餐」則見於《詩經.魏風.伐檀》,詩歌內容是在諷刺在上位者不勞而食。詩人透過反詰設問的手法,反覆提到:有人不耕種、不收割,為何可獲取三百家的榖糧?有人不上山打獵,為何院子裡掛得都是貆的毛皮?詩歌末尾則說出君子們可是不會白...
通宵徹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再從夜晚到天明。有時甚至做出不合國君身分的動作,袒露形體,穿著胡服,披散著頭髮,生活極為奢靡。他不再留心於治理國事,又大事營造宮室,修建長城,以致於舉國騷擾,人民為賦役所苦,負擔沉重,政治紛亂。後來「通宵達旦」這句成語可能就從《北齊書.卷四.文宣帝紀》的「從旦通宵」演變而出,用來指一整夜到天亮,亦用來形容徹夜地工作。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