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定比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穩定而認真的工作習慣。結論(註1)  在不定比例的增強方式下形成的行為習慣很不容易消弱。即使行為已不再獲得增強,人們可能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也不會放棄工作。因為他們已經學習到,也許要大量的工作才能得到獎賞。他們誤以為下一次也許就可以獲得酬賞,因而繼續做下去。(註1) 關鍵字中文: 不定比例英文: Indefinite proportion 參考書目註1Robert E. Slavin(2005)。教育心理學,頁183。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註2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頁121。台灣東華書局。
太子太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官名。漢時所置,與太子少傅同為輔導太子之官。晉時,與太子太師、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師、太子少保同稱「東宮六傅」,職事依舊。隋、唐以後僅為加官、贈官的虛銜,不再擔任原有職務。
當事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訴訟案件的任何一方。[例]這個案子的當事者願意私下和解,不再興訟。
罔知所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罪而殺人,絕不寬赦,那麼臣子就會震驚而不知如何是好。君主若不及時覺悟,則國家的法度日漸衰敗,國家也就不再安定了。後來「不知所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也有人以為這句成語是從《論語.子路》中,孔子所說的「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演變而來。一個國家不行禮樂,刑罰不公平,人民當然無所適從,不知所措了。《論語》原文中的「錯」,就是「措」的通假字。
棄舊圖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拋棄過去錯誤,重新找到正確的新方向。如:「他終於浪子回頭,棄舊圖新,不再留戀聲色場所。」
不中抬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就這份姻緣。但唐三藏一聽,臉色丕變,大聲數落他們共同設此美人計要來陷害他。四老一看唐三藏生氣,都不再多說了。此時四老的赤身使者卻暴跳如雷地指責唐三藏,說他不識抬舉,竟然不接受大家的美意!這個杏仙長得漂亮,有才華,別說那些女工方面的事,就她先前所吟的那段詩,就足以匹配得過。極力要促成他倆。這時唐三藏已經大驚失色,但任憑他們怎麼胡亂談論著,就是堅持而不屈從。幸而稍後唐三藏的弟子們已經找尋到此,這時那四老與赤身使者,以及仙女、女童都消失不見了,唐三藏也因此得救。後來「不識抬舉」被用來指責人不接受或不自知別人的禮遇優待。
半塗而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半途而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半途而廢」原作「半塗而廢」。「半途」是半路的意思,即「中道」、「中途」,「半途而廢」是指半路就停下來而不再前進,整句成語引申為事情沒能持續下去就停止的意思。這個成語出自《禮記.中庸》,孔子認為君子遵循正道而行,假如半途而廢,而他是絕不能中途停止的。充分顯露出對聖人德行的嚮慕。「半途而廢」就用來比喻做事情有始無終。
一跌不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蹶不振」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西漢劉向所撰《說苑》一書,記錄軼聞瑣事,雜以議論,以儒家思想為指歸,闡明國家興亡、政治得失之理,以為後世鑒戒。〈談叢〉這篇是各家名言彙編,其中「一噎之故,絕穀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本於《淮南子.脩務》:「今以為學者之有過而非學者,則是以一飽之故,絕穀不食;以一蹪之難,輟足不行。惑也。」大意是:現在因為有的學者有過錯就詆毀所有的學者,不再學習,就像一旦被飯噎到,便不再吃飯,跌了一跤,就畏縮不敢再向前走。這未免太糊塗了。後來「一蹶不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一遭受挫敗,就再也不能振作起來。
機不旋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旋踵,轉過腳跟。機不旋踵比喻機會難得,一瞬即逝,故需善加把握。《太平廣記.卷一二三.宋柔》:「機不旋踵,時不再來。必發今宵,無貽後悔。」
詳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詳細考察。《韓非子.存韓》:「臣恐陛下淫非之辯,而聽其盜心,因不詳察事情。」《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時乎時,不再來。願足下詳察之。」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