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4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車轅前端套在牛、馬等頸上的橫木。通「軛」。《詩經.大雅.韓奕》:「鞹鞃幭,䩦革金厄。」
處理層次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理層次論(levels-of-processing-theory)(Craik,2000)也是廣被接受的訊息處理模式。Craik認為:人在處理刺激時,處理的層次有可能不同,處理得越徹底的訊息越容易被保留。(註一)目錄1 處理深度(depth of processing)2 記憶三階段2.1 層處理2.2 深層處理3 參考資料4 關鍵字 處理深度(depth of processing)在認知心理學中,只從表層編碼進行到抽象編碼的一個向度,沿著這一個向度,若是對刺激作進一步的處理,則處理的「深度」就越大。每一個層次都會...
一無所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白居易是中唐的著名詩人,他的詩作以平易近人,老嫗(ㄩˋ)能解著稱,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由盛轉衰,王公貴族朱門酒肉,一般百姓生活卻十分困頓,造成許多社會不公平的現象,這些都成為白居易以詩諷諫的題材。在這首〈悲哉行〉中,白居易先寫儒者為學的辛苦與貧困,經常要等到垂垂老矣才能飛黃騰達;次寫富貴人家的子弟不事學問生產,年紀輕輕就能承襲爵位,每日與人飲酒作樂,縱情聲色之間,除了荒嬉娛樂之事,其餘的事都不知道。詩句雖然白易懂,但悲痛諷喻之情,躍然紙上,足堪發人深省。後來「一無所知」這句成語 ,可能就從詩中「其餘一無知」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什麼也不知道。
暗箭傷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暗箭傷人」原作「暗箭中人」。劉炎是南宋時的理學家之一,當時理學以朱熹和陸九淵為首,門戶分立,相互爭論。劉炎卻能摒除門戶之見,擷取各家之長,不流於意氣口舌之爭。他著有《邇言》一書,取《詩經.小雅.小旻》詩句「維邇言是聽,唯邇言是爭」之意,以近的言語,來闡述理學精微的道理。在這段文字中,劉炎詳細說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他認為小人經常在背後發表中傷他人的言論,就像暗中放冷箭來傷害人一樣,這兩種行為都可以造成他人痛徹心扉的可怕傷害。而君子的為人光明磊落,認為與其用陰險的手段得勝,寧可用光明正大的手段來一較高下,即使失敗了也沒有怨言。後來「暗箭傷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暗中用陰險的手段...
斗筲之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器量狹小的人。亦用以自謙才識疏。宋.蘇軾〈論商鞅〉:「至於桑宏羊,斗筲之才,穿窬之智,無足言者。」也作「斗筲之人」。
韋應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退,出門望故山。君心倘如此,攜手相與還。 假中對雨,呈縣中僚友  卻足甘為笑,閒居夢杜陵。殘鶯知夏,社雨報年登。  流麥非關忘,收書獨不能。自然憂曠職,緘此謝良朋。 贈蕭河南  厭劇辭京縣,褒賢待詔書。酂侯方繼業,潘令且閒居。  霽後三川冷,秋深萬木疏。對琴無一事,新興複何如。 示從子河南尉班  拙直餘恒守,公方爾所存。同占朱鳥克,俱起小人言。  立政思懸棒,謀身類觸藩。不能林下去,只戀府廷恩。 趨府候曉,呈兩縣僚友  趨府不遑安,中宵出戶看。滿天星尚在,近壁燭仍殘。  立馬頻驚曙,垂簾卻避寒。可憐同宦者,應悟下流難...
蟪蛄不知春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蟪蛄夏生秋死,所以不知春秋。比喻生命短促或見識短。《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冷暖自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水的冷暖,飲用者自己才知道。語本《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二:「如飲水者,冷熱自知,尚不可為不飲人說,況如來境耶?」佛教禪宗比喻證悟的境界,不可言傳。《景德傳燈錄.卷四.袁州蒙山道明禪師》:「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後引喻對道理體會的深,全在自己本身的體驗。宋.蘇軾〈韓退之孟郊墓銘云以昌其詩舉此問王定國當昌其身耶抑昌其詩也來詩下語未契作此答之〉詩:「吾言豈須多,冷暖子自知。」
一孔之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見識薄狹窄,只見片面,不見整體。如:「他對健康保險制度的一孔之見,不足以採納。」
阿德勒學派治療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環境的影響。而與佛洛伊德最大的不同即在於,阿德勒認為個人意識為人格的核心所在,並非佛洛依德認為的易識為人格的核心,因此阿德勒看重的是對於往事的解釋,並且這些詮釋對於日後的影響為何。(註1) 人格的動力 自卑的原則阿德勒強調人類行動力的來源源自於自卑,有了自卑感能促使個體力求優越,因而形成了追求更完美的生活目標,當發展到更好的技能與能力後,人類會產生一定的成就感與滿足感,進而到達停滯的高原期。但其實人類是永遠都不會滿足的動物,因此當到達高原期後,人們會再訂定出更高的目標,而促使自己去追求,因此如此周而復始下,人類將因...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