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2.031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莫逆之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莊子》一書中對生命的認識有許多闡述。例如在〈大宗師〉一文裡,記述子祀、子輿、子犁、子來等四人,互相談論道:「誰能把『無』當作頭,把『生』當作背脊,將『死』當作尾脊骨,或者是有誰能知道死生存亡是同為一體的,我就與他做朋友。」結果四個人都心領意會於生命來自於無而至於有,最後又歸於死亡─即無。因而四人相視而笑,彼此心意相通,遂結為至交好友。後來「莫逆之交」這句成語,就從原文「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意相投、至好無嫌的朋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壞、惡。如:「否極泰來」。《詩經.大雅.抑》:「於呼小子,未知臧否。」《文選.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好的滋味。如:「鮮美」、「味鮮可口」、「這魚湯真鮮。」
活的海產或新宰殺的鳥獸等。如:「海鮮」、「生鮮」。
新生產上市的食物。如:「時鮮」、「嘗鮮」。
新嫩、不陳腐的。如:「鮮果」、「鮮花」。
色彩明亮光豔。如:「鮮豔」、「顏色鮮明」。
新奇。如:「屢見不鮮」。
少、寡。如:「鮮少」、「鮮有」。
休戚與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同休等戚注音︰ㄊㄨㄥˊ ㄒ|ㄡ ㄉㄥˇ ㄑ|漢語拼音︰tóng xiū děng qī釋義︰猶「休戚與共」。見「休戚與共」條。 01.《三國志.卷四一.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費詩》:「且王與君侯,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為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為意也。」 參考詞語︰休戚共之注音︰ㄒ|ㄡ ㄑ| ㄍㄨㄥˋ ㄓ漢語拼音︰xiū qī gòng zhī釋義︰猶「休戚與共」。見「休戚與共」條。 01.《三國志.卷五二.吳書.張顧諸葛步傳.顧雍》裴松之注引《吳書》:「徽曰:『正以明公與主將義固磐石,休戚共之,必欲知江表消息,是以及耳。』」 參考詞語︰休慼是同注音︰ㄒ|ㄡ ...
學富五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同異。南方无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氾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注解〕 (1) 惠施:西元前370?∼前310?,戰國時宋國人。曾任梁相,有辯才,與莊周友善,和公孫龍並為名家的代表。研究萬物同異關係,提出小同、大同、小同異、大同異等概念。亦稱為惠子。 (2) 多方:指學術成就方面很廣。方,方面、門類。 (3) 舛駁:雜亂不純。舛,音ㄔㄨㄢˇ,錯亂。駁,雜亂。 (4) 不中:不恰當、不合適。中,音ㄓㄨㄥˋ。
唯唯諾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順從而無所違逆。《醒世恆言.卷二.三孝廉讓產立高名》:「他思念父母面上,一體同氣,聽其教誨,唯唯諾諾,并不違拗,豈不是孝?」也作「唯諾」。
爐火純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孫思邈〈四言〉詩(據《全唐詩.卷八六○.孫思邈》引)取金之精,合石之液,列為夫婦,結為魂魄。一體混沌,兩精感激。河車覆載,鼎候無忒。洪鑪1>烈火,烘燄翕赫2>。煙未及黔3>,燄不假碧。如畜扶桑,若藏霹靂。 〔注解〕 (1) 鑪:同「爐」,盛火的裝置,可用於治煉、烹飪等。 (2) 翕赫:盛大的樣子。翕,音ㄒ|ˋ。 (3) 黔:音ㄑ|ㄢˊ,黑色。
千篇一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千篇一律」典源作「千篇一體」,指許多篇詩文都是相同的格式、體裁。語本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晉司空張華詩》。後用「千篇一律」形容事物的形式呆板而毫無變化。
閉門造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性透顯出來。未證成佛身時,即為三者未能融合,此時一佛二菩薩似乎是三個個體;當證成佛身時,三者則合為一體。欲修行者,必須先了解這個道理,然後順應因緣來修行,如此便能與佛祖最初的修行相應和。這就好像雖然關起門在家製造車子,但因為依循著一定的規則,所以成品能完全符合應行的軌跡。「閉門造車」這句成語在這裡原是用來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後則轉用於比喻凡事只憑主觀辦事,不問是否切合實際。
江河日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泊,又吸收了駢文的技巧,故聲調文采均極優美,〈黃州快哉亭記〉是其代表作品,融敘事、描景、抒情、議論於一體。在學術上,蘇轍則以儒學為主,傾慕孟子,擅長政論文章。他吸收了韓愈「氣盛言宜」的主張,縱論天下大事,委婉平正,往往能一針見血。在〈進君術策.第五道〉中,蘇轍詳述君王治國的方法。他認為人民就像江河之水,若是不加以約束,放任其所為,就會如同洪水奔流而下不可遏抑,使得情況越來越糟,最後沖毀堤防,造成極大的災害。因此善於治民者,應當謹慎地引導人民,使其能夠走上正道,既不過於放縱,也不過於壓制,如此天下才能安定。後來「江河日下」這個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情況日漸敗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