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845.992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死有餘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代路溫舒,字長君,鉅鹿東里人,為人勤學不倦。漢宣帝剛即位不久,任職獄官的路溫舒就上書建議宣帝開仁德之心,減緩犯人的刑期。他認為天下至今不能太平,是因為獄官執法過於嚴苛,而秦朝之所以會滅亡也是因為這個緣故。和古代獄官相比,現今獄官太過草率不人道,因為他們一方面害怕執法有過失受到處分,一方面為了順利結案,於是對捉到的疑犯行刑逼供,受不了刑求的疑犯只得勉強認罪。以這種不當手法取得的供詞,即使最後是由咎繇來斷案,也會認為人犯實在罪惡深重,連死都不足以抵罪。因此,他期望宣帝能夠聽取各方諫言,廢除嚴苛的刑罰,讓天下回歸太平。「死有餘辜」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形容罪惡深重,死都不足以抵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任職。《禮記.雜記下》:「管仲死,桓公使為之服。官於大夫者之為之服也,自管仲始也。」
忘恩負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恩貸:施恩授與。 (7) 章劾:彈劾。 (8) 受記考事:接受處分。 (9) 五日京兆:比喻任職的時間已不久了。見「五日京兆」。 (10) 無狀:不肖、無禮。 (11) 枉法:破壞法律。
依樣畫葫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臣陶穀博學多識、文筆很好,擔任翰林院學士一職多年,一直期望能受到重用,可是幾次晉升為宰相的人,往往文筆不如他,名譽和聲望也都在他之下。他心裡很不平,於是要他的朋友在宋太祖面前推薦他,並認為自己在翰林院任職多年,為國家盡心盡力,應當升職。但宋太祖並不重視文學,認為翰林院學士所草擬的典章制度,只是拿前人的舊本來改動字句,就像俗話說的依照葫蘆的樣子畫葫蘆罷了,哪裡需要盡什麼力?陶穀知道後就在翰林院的壁上寫下一首詩,自嘲只能「依樣畫葫蘆」,不能有所作為。後來「依樣畫葫蘆」被用來比喻一味模仿,毫無創見。
面紅耳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王時為令尹,凡二十八年,勤於國政,雖三仕三已,喜怒不形於色,孔子謂之忠。 (2) 三仕三已:三次任職為官,又三次被免職罷官。 (3) 慍:音ㄩㄣˋ,怨恨。
王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年),詩人裴耀卿任濟州刺史,裴為河東人,與王維是同鄉,待王維不錯,使王維稍得安慰,但裴很快又赴宣州任職,使王維甚感惋惜。在裴耀卿離開濟州不久,王維也于開元十四年(726年)春天辭去司法參軍之職,離開濟州。據陳鐵民《王維年譜》,王維離開濟州後,在淇上住了二年,開元十七年(729年)赴長安,在長安又閒居了幾年。初到長安,他即開始從大薦福寺道光禪師學習頓教,結識了詩人孟浩然。孟浩然開元十六年(728年)赴長安應試,落第後滯留長安,第二年冬返回襄陽,王維作詩送別,詩云:“杜門不欲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長策,勸君歸舊廬。”勸孟浩...
名正言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衛靈公死後,衛人立蒯聵(ㄎㄨㄞˇ ㄎㄨㄟˋ)之子輒,是為出公。這一年的六月,趙鞅將蒯聵納於衛國的戚地,與輒對立。直到出公五年,衛君輒始終違抗父親蒯聵,諸侯們屢次以這件事責備衛國。這時孔子門人子路等多在衛國任職,衛君輒想要請孔子主持政治。於是子路問孔子:「如果您去主政,要先從哪裡下手?」因為衛國正處於一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名實錯亂的局面,孔子根本無意輔佐出公,所以說:「如果非做不可的話,就從正名入手吧。」並且說出「名不正,則言不順」,意思是說:名分不正,所說的話就不合道理。而孔子所講的此一席話見於《論語.子路》。後來「名正言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所做的事正當而合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做官、任職。《論語.公冶長》:「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喻世明言.卷七.羊角哀捨命全交》:「吾嘗三仕三見逐,鮑叔不以我為不肖。」
安之若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安然處之,毫不在意。[例]他任職多年,對上司吹毛求疵的壞脾氣,早已安之若素,不感驚訝。
五日京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京兆尹張敞,因楊惲案受牽連,使賊捕掾絮舜以為張敞即將免官,不肯為張敞辦案,曰:「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復案事?」見《漢書.卷七六.張敞傳》。後比喻任職不能長久者。《官場維新記》第一三回:「暗想自己已是五日京兆了,樂得賣個人情與袁伯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