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合浦珠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時合浦郡內產珍珠,居民從海港中採集珍珠,以換取生活所需的米食為生。之前在此任職的官吏,大多貪汙不法,將人民採集的珍珠,幾乎據為己有,也因為濫採,珠蚌後來都遷移到別處。導致合浦郡再也沒有生產珍珠,人民因此無法維持生活,於是,路上到處都可看見因為飢餓而死的人。後來孟嘗到此任職,一改之前的弊端,推行教化,端正風俗,一年之後,珠蚌再度回來,合浦郡又恢復盛產珍珠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合浦珠還」,比喻物品失而復得,亦用於比喻人離開而復返。
福至心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文獻記載,宋朝吳參政任職翰林學士時,常常起草典章制度呈給歐陽修看,歐陽修認為他寫得很好,因此開玩笑的說:「君福至心靈。」意思是:吳參政你運氣來時,思維突然變得靈敏起來。後來「福至心靈」就用來形容運氣來時,心思突然變得靈敏起來。
供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指以文學、姿色、特殊技藝被召入內廷任職、侍奉帝王的人。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四齣:「管領煙花,銜名供奉。」
蟬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連任職位,或繼續保有某種地位。《梁書.卷三三.王筠傳》:「吾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自開闢已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者也。」
孔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宓不齊、有若、樊須、公冶亦、原憲、公冶長、南宮韜、公析哀、商瞿、漆雕開、公孫孺、秦商……等數十人。任職一年,國內大治,晉封為司空,旋任大司寇。同年相定公,會齊侯於夾谷,以大義嚴詞,使齊侯歸還魯國失地。定公十四年,歲乙巳,孔子五十六歲,攝行相事,誅少正卯,勤理國政,經三月善政,魯國大治,路不拾遺。因齊國使女樂蠱惑季子及定公,朝綱墜落,孔子於是掛冠離魯,先 到衛國,見衛國不可為,旋赴陳國經過匡邑,匡人誤認孔子為陽虎,險被害,乃折回衛國,住籧伯玉家裏;見子南。不久,適宋,險被司馬桓魋謀殺.遂離宋赴陳,住司城貞子家裏,居三年,...
聳人聽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江人。理宗寶祐年間,宦官、外戚為禍,卻沒人敢上書彈劾,那時洪君疇恰好被任命為御史,他一向敢於直言,任職後在首次上呈的奏章,強調身為御史,應以公正無私的心,匡正君主行為,並且說:「職責所在,不但不能奉承大臣的旨意,也不敢奉承陛下的旨意。」當然,這種看法和官場諂媚風氣相達異,使人聽到這些話後大為驚駭、震憾。後來「聳人聽聞」這句成語可能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使人聽後大為驚駭。出現「聳人聽聞」的書證如《野叟曝言》第三五回:「文白以區區一衿,敢於指斥其短,欲誅戮其身,真可謂不畏強禦者矣!比著那史冊上的朱雲請劍,李膺破柱,更足聳人聽聞!」
蘭亭集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部尚書等職,他都堅辭不受。他不喜當官、更喜歡清靜。但是當他不得已而任官時,他又決不尸位素餐。他在任職期間,曾對宰相謝安和參與朝政的殷浩等人發青過重要而切實的政見。他還對饑民開倉賑濟。這些都說明他不慕榮利但為人正直的品格。王羲之從小愛好書法。幼年時他曾跟隨姨母,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過書法。渡江後,他又學習了前輩書法大師李斯、曹喜、張芝、張昶、蔡邕、鍾繇和梁鵠等人的書法。這使他的書法融合各家所長,自成一家。再加上他的家族中擅長書法的人濟濟一堂,父輩王導、王曠、王异等都是高手,這對他的書法學習的幫助也是極為顯著的。王羲之...
害群之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太宗皇帝實錄》卷三三:「庚午,中書門下言:『有常任職官譴謫在外者,昨經赦宥,望令歸闕,責其後效。』上不許,謂宰相曰:『……今海島瓊崖遠處,甚有竄謫之人。郊禋以來,豈不在念?蓋此等為行巇嶮,若小得其志,即復結朋樹黨,恣其毀譽,如害群之馬,豈宜輕議哉!』」
述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向長官報告所任職務。《孟子.梁惠王下》:「述職者,述所職也。」《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使諸侯納貢者,非為財幣,所以述職也。」
韓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後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韓愈七歲開始讀書,十三歲能寫文章,自言「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於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留於意也」(《與鳳翔邢尚書書》)。貞元二年(78...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