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趨炎附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炎,指有權有勢的人。趨炎附勢比喻阿諛奉承、依附權勢。[例]趨炎附勢或許能換得一時名利,但也可能失去更多的情誼道義。
悲天憫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自願要作官的,他不發言也是謹守本分,何必這麼苛責他?」韓愈回答:「自古以來,聖賢之人都不是為了獲取名利與權勢而作官,而是憂慮時局的動盪,哀憐百姓的疾苦。學得了治世之道,不肯獨善其身,總想利用所學,對國家人民有所貢獻。如果陽城是個賢人的話,就應該知道現在時勢的困頓,為百姓所受的苦難而哀傷,然後盡自己所能去完成改善時局的職責,怎麼可以只顧過自己的安逸生活呢?」後來,文中的「畏天命而悲人窮」演變成「悲天憫人」這句成語,指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
鶴立雞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竹林七賢」指的是魏晉時期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七位名人。魏晉時期是個政局動盪的時代,許多人追求名利、攀附權貴,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些人為了表達對險惡政局的不滿,不願同流合汙,轉而追求放蕩或以清談為主的人生,而「竹林七賢」就是這種風尚的代表。嵇紹就是「竹林七賢」中嵇康的兒子,嵇康因罪被懲治,使得嵇紹在十歲時就失去了父親,而與母親相依為命。後來山濤以「父子罪不相及」為由,把嵇紹推薦給晉武帝,於是武帝就任命他為祕書郎。惠帝時,則在朝中擔任侍中一職。有一次都城發生了動亂,嵇紹跟著惠帝到蕩陰去平亂,不幸落敗,隨行的官員死傷慘重,餘者或降或逃,只有嵇紹不顧個人生死的保衛著惠帝,但最後仍...
日薄西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代的辭賦家揚雄博學多聞,喜歡寫賦,早年最欣賞司馬相如的作品,常常模仿他的風格。後來覺得戰國時屈原的文才比司馬相如更好,但他懷才不遇,投江自殺。揚雄每次讀到他的作品〈離騷〉,都為他對國家的忠心以及被害遭貶的憂傷而感動不已,但他並不贊同屈原自殘的行為。揚雄一生淡泊名利,安貧樂道,認為受重用與否是命運,自己無法掌握。不得意時就該像龍蛇般沈潛在水中,等待機會的來臨。所以他常取用〈離騷〉的詞句寫文章來論述屈原,其中有兩句「臨汩羅而自隕兮,恐日薄於西山」,就是他認為屈原自己在〈離騷〉裡寫到「老冉冉其將至」、「日忽忽其將暮」等,覺得自己來日無多,希望上天能多留點時間,讓他有一展抱負的機會,但最後為何又走上...
得不償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刀頭舔蜜,貪小失大反義:小往大來,亡羊得牛辨似: 「得不償失」及「貪小失大」都有得、失不相對等的意思。 「得不償失」側重於說明所得不及所失;「貪小失大」側重於因貪求小利而造成巨大損失。 得不償失 貪小失大 辨似例句 ○ ㄨ 現代人常為了追求名利而忽略健康,是件~的事。 ㄨ ○ 許多人因為貪圖小利而被騙走了一大筆錢,這種~的例子不勝枚舉。
安貧樂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信守道義為樂,而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例]他安貧樂道,即使三餐不繼,也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絕不會汲汲於名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豁達、通達。[例]他生性豁達,一生淡泊名利,逍遙自在。
終南捷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盧藏用舉進士,然不受重用,遂隱居終南山以求高名,後果被召任官的故事。見《新唐書.卷一二三.列傳.盧藏用》。後用於比喻求官或求名利的便捷途徑。明.章懋〈與韓侍郎書〉:「又休退多年,今驟得美官,而強顏復出,恐貽終南捷徑之誚。」《文明小史》第四四回:「張寶瓚借此認識了幾位當道,又結交了幾家富賈豪商,自以為終南捷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迷惑。如:「眩於名利」、「以術眩人」。《禮記.中庸》:「敬大臣則不眩。」《漢書.卷九.元帝紀》:「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扶助。如:「相互扶持」。《荀子.解蔽》:「鮑叔、甯戚、隰朋仁知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祿與管仲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