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角色取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感與他人不同。2.認知性角色取替:為個體以對方的思想、意圖為考量的能力。出現在個體想求勝利時。3.情感性角色取替:為個體以對方的情緒狀態為考量的能力,含辨識及推斷他人的情緒的能力,而誘發出行動即為「同理心」的表現。 角色取替發展順序知覺性角色取替→認知性角色取替→情感性角色取替。認知性與情感性角色取替被認為能促進同情心,並且與利社會行為相關。 角色取替理論 賽爾門(Selm...
藕斷絲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蓮藕折斷了,藕絲仍相連。比喻表面關係斷絕,實際仍有牽連。多指男女間情意未絕。[例]他們夫妻倆被迫分開,但因情感深厚,所以仍然藕斷絲連,互有來往。
惴惴不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大抵收錄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人民思想和情感。〈黃鳥〉是一首輓歌。根據史書記載,秦穆公死時,共有一百七十七人陪葬,其中包括子車氏的奄息、仲行、鍼虎三位賢良大臣。人民哀憐他們的命運,作〈黃鳥〉一詩以悼之,其內容反映了人民對統治者無理要求的憎恨與無奈,並傳達出對受害者的無限同情。其中一段說道:黃雀交交地悲鳴,棲息在酸棗樹上。是誰要跟著穆公去殉葬呢?是子車奄息啊!才德出眾的奄息,走到將活埋自己的墓穴之前,禁不住恐懼而全身戰慄。蒼天啊蒼天,為什麼要殺害這樣的好人啊?若能救贖他的性命,我願代他死百回。其中「惴惴」是形容恐懼的樣子。典源又見《詩經.小雅....
喧賓奪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 鮑照:西元421∼465?,字明遠,南朝宋東海人。文詞贍逸,詞采華麗,常表現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在劉宋一代的詩人中最為特出。曾為前軍參軍,世稱為鮑參軍。 (4) 文詞贍逸:文詞富麗超絕。 (5) 鄙言累句:粗俗的言詞,累贅的文句。〔參考資料〕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二○.以花薰酒》馮開之嘗云:「用三白酒或雪酒,不滿瓶,虛二三寸,編竹為十字或井字障口,不令有餘不足。新摘茉莉數十朵,線繫其蒂懸竹下,令齊,離酒一指許,用紙封固,尋日香透。」余倣為之,香則噴鼻而酒味變矣。不論酒而論香,是為喧客奪主,開之未解此中趣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情感。唐.杜甫〈送李校書二十六韻〉:「臨岐意頗切,對酒不能喫。」唐.劉禹錫〈竹枝詞〉九首之二:「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初級團體和次級團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為顧理(Cooley)所提出之團體分類,其指出初級團體多半存在於農業社會或相對關係較為親密的非正式團體之中,在團體間的關係滿足成員的基本情緒及心理需求,而次級團體則大多是指工業社會下現代組織正式團體的關係特質,透過有限的面對面互動下建立較微弱的認同,彼此間情感連結少。註1 初級團體(primary group)(1)相對規模較小的團體(2)團體成員彼此之間認識較久、較為熟識(3)互動關係維繫較長(4)屬於關係親密且經常面對面接觸(5)彼此形成深厚友善的關係傳統農業社會中,人們彼此間生活功能同質化,生活經常與從小熟悉的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顯現在外:(1) 現象的表現。[例]發黃、發臭 (2) 情感的展露。[例]發怒、發嗔、發笑 (3) 病狀的顯露。[例]發病、發熱、發冷
青梅竹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為唐代著名的浪漫派詩人。個性率真豪放,嗜酒好遊。李白詩歌取材廣泛,想像豐富,多用誇飾的手法、生動的比喻,來抒發其思想感情。他擅長寫七言古詩和絕句,賀知章見其文,曾稱讚他為「謫仙人」,所以李白又被譽為「詩仙」。李白的作品中,有一首〈長干行〉,是藉著一個年輕商婦的情感為題材的抒情敘事詩。詩中以女子自述的方式,寫出了自童年、成婚到別離相思的過程及對夫婿的深情,全詩充滿了溫柔深厚而又熾熱奔放的情感。其中「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是敘述二人天真無邪的童年生活。詩中描寫一對情竇未開、純真爛漫的小兒女,透過「折花」、「騎竹馬」、「遶...
無病呻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也作「不病而呻吟」。例如宋代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一三談到漢代蔡琰所作的〈胡笳〉詩,雖然不合楚語,但是情感從內心發抒出來,真誠動人,勝過那些不病而呻吟的作品。
心理防衛機轉_(defense_mechanism)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緊張焦慮、尷尬、罪惡感等心理,試圖自我遮抑那些因擔心自我尊嚴受到貶抑、焦慮會不斷發生時出現的內驅力和情感,而有意無意使用的各種心理上的調整。人們會使用防衛機制保護自己免於不可接受的思想或衝動,或某些令人焦慮的訊息,無論是正常人或精神病患者皆會在某些行為上使用心理防衛機轉,差別在於程度不同,這是「自我」避免思想及情感失控的方法,而根據每個人的人格特質、經驗或觀念不同,會呈現不同的防禦方式。此概念來自精神分析理論中關於人類思想中存在多種力量進行互相對抗...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