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5.752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心不在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是闡發《儀禮》經義的書。《禮記》本為許多有關於「禮」的單篇文章,內容或言哲理,或論政治制度,或記禮樂器物,或述生活儀節,是儒家的禮學要籍。〈大學〉是《禮記》中的一篇,南宋朱熹,將它由《禮記》抽出,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為之作注,撰成《四書章句集注》。典源此段在說明正心修身的道理。所謂修身在正其心,就是自身有所憤怒、恐懼,或是有所嗜好喜樂、憂患,內心就不能端正。心不在其位,那麼看也像沒看見,聽也像沒聽見,連吃東西也不知道滋味。這就說明了修養自身,在於端正自己的內心。後來《禮記》原文中的「心不在焉」演變為成語,被用來比喻心思不集中。
怒不可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憤怒到不能抑制的地步。形容憤怒之極。《官場現形記》第二七回:「卻說賈大少爺正在自己動手掀王師爺的鋪蓋,被王師爺回來從門縫裡瞧見了,頓時氣憤填膺,怒不可遏。」也作「怒不可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憤怒。《禮記.檀弓下》:「舞斯慍,慍斯戚。」
人心不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端正好〉,上呈江西道廉訪使高納麟。第一套的內容陳述饑荒時「穀不登,麥不長」,民無以食的悲慘遭遇,而且憤怒地斥責了奸商富豪趁火打劫的罪行,展現元代社會嚴重的階級壓榨。第二套則是揭露官吏的無能與玩法亂紀。他形容一群暴發戶般的官員為「沒見識街市匹夫」,彼此狼狽為奸,勾結作惡,盡日將精力耗費在吃喝嫖賭,完全不顧百姓生計。並申辯說:「不是我要講他們的壞話,但怎麼能眼睜睜地看著邪惡戰勝正義?現在的人根本完全喪失了舊時代的淳樸,明明是人,但行事卻如禽獸一般。」後來「人心不古」演變為成語,用來感嘆現在的人,失去古人的忠厚淳樸。
扼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手握腕,以表示內心的情緒:(1)失意的樣子。《醉醒石》第一四回:「故寒窗扼腕,靜舍悲歌,便做出三上書,幾叩門根柢。」(2)憤怒的樣子。《戰國策.燕策三》:「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舊唐書.卷一八七.忠義列傳上.王義方》:「姦臣肆虐,足使忠臣抗憤,義士扼腕。」(3)表示得意、振奮。南朝梁.劉孝標〈廣絕交論〉:「見一善則盱衡扼腕,遇一才則揚眉抵掌。」唐.白行簡《李娃傳》:「扼腕頓顙而登,乃歌『白馬』之詞。」(4)表示同情與惋惜。《螢窗異草.秦吉了》:「不意妾半途折翼,致姊竟遭爍金,負屈重泉,良堪扼腕。」《文明小史》第四一回:「人家知道他於這個小兒子鍾愛特甚,見了面都著實代為扼腕。」也作「搤腕」。
七竅生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眼耳鼻口都冒出火來。形容十分憤怒。《蕩寇志》第五回:「那太尉等待回來,看見兒子耳鼻俱無,又見那幾個人這般模樣,氣得說不出話來,三尸神炸,七竅生煙。」也作「七孔生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因憤怒或情緒激動而大聲叫喊。如:「大吼大叫」。《南史.卷八○.賊臣傳.侯景傳》:「醜徒數萬,同共吹脣,唱吼而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怒、憤怒。如:「氣惱」、「氣死人!」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氣的來有眼如盲,有口似啞。」
目光如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形容人怒視。《周書.卷一二.列傳.齊煬王憲》:「憲辭色不撓,固自陳說。帝使于智對憲。憲目光如炬,與智相質。」《南史.卷一五.列傳.檀道濟》:「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
熟能生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你也懂得射箭嗎?我射箭技術不夠精湛嗎?」老翁回答:「這沒有什麼,只是技巧熟練罷了!」陳堯咨聽了,憤怒的責怪老翁不該輕視他的射箭技術。老翁就拿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葫蘆口上面放一枚銅錢,然後用杓子舀了一杓油,讓油呈一直線慢慢由銅錢中間的洞孔注入葫蘆中,卻沒有弄濕銅錢,接著他說:「這也沒什麼,只是技巧熟練而已。」除此之外,《宗鏡錄》卷四五:「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文意與「熟能生巧」有關,唯其是否為此一成語之出處,則有待商榷。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熟能生巧」,用於表示做事熟練了自然能領悟出其中巧妙的竅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