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5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藉故辭拒絕。元.無名氏《醉寫赤壁賦.楔子》:「此人無投托,數次來謁小官。我則常是托,不與他相見。」《官話指南.卷四.官話問答》:「實在是因有貨樣不符的緣故,並非是藉詞托。」也作「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倒。如:「小心!別把椅子翻了。」
2.否定原有的局勢、體制、決議等。如:「翻君主專制,實施民主政治。」
以此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這點想到其他類似的情況。《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先生不信,揀幾個島名試試他,果然記得,那真沒法難他了。以此類,可見淺近的物理學,生理學等類,他都曉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藉口辭規避。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夫人失信,託別詞,將婚姻打滅,以兄妹為之。」《三國演義》第四回:「今差人往召,如彼無疑而便來,則是獻刀;如託不來,則必是行刺,便可擒而問也。」也作「托」。
2.舉囑託。漢.徐幹《中論.卷下.譴交》:「把臂捩腕,扣天矢誓,託恩好,不較輕重。」
崇備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常尊敬與佩服。《孽海花》第一八回:「所談西國政治、藝術,天驚石破,崇備至,私心竊以為過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邏輯的思考方式。由已知或假定的前提來求結論,或由已知的答案結果,反求其理由根據。凡由因以求果、由果以溯因、由現象以歸其原理、以原理說明現象等,演繹、歸納、類比的思考活動,皆稱為「理」。現運用於心理學、犯罪學、偵辦案件上,有很大的幫助。
鑑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察歷史的教訓或足以效法的地方,以知現今的作法優劣。如:「歷史就像一面鏡子,可以讓後人鑑古今,避免重蹈覆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究揣測。唐.李商隱〈為大夫安平公華州進賀皇躬痊復物狀〉:「驗測則咸如周卜,聽祝辭而皆若華封。」《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太宗皇帝一日宣喚袁天綱入司天臺觀天文,測世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肯承擔。如:「卸責任」。
欲就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想要接受、靠近,又覺不好意思。如:「她欲就還的嬌羞樣,直教人更增幾分憐愛。」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