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起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宣統三年辛亥(西元1911),八月十九日(陽曆十月十日),革命黨在武起義,各省響應,遂推翻滿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
樂(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舞種類名稱。唐朝(西元681∼西元907)「十部樂」之一。隋朝(西元581∼西元618)時代,每奏「九部樂」,最後一部奏「文康樂」,亦稱「禮畢」。至唐太宗(西元626∼西元649)時,下令刪除,該樂遂亡。及平定古國高(西元531∼西元640),獲其伎樂,在貞觀十四年(西元640)與「讌樂」同時編入「十部樂」。「讌樂」列為首部,「高樂」為「十部樂」之末。高即今新疆吐魯番地方。其樂傳入中原時間,當追溯至北周太祖宇文泰(生年:西元507∼西元556)輔西魏(西元535∼西元557)之時,高款附,乃得其伎,教習以備饗宴之禮。北周武帝(西元561∼西元578)聘突厥女阿史那為后,「康國」、「龜...
《隋書.音樂志》、《唐六典》、《唐代音樂史的研究》。
順德者,逆德者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順從道德的必然盛,違逆道德的必趨滅亡。《漢書.卷一.高帝紀上》:「臣聞『順德者,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明.朱鼎《玉鏡記》第一四齣:「順德者,逆德者亡,欲一天下,當順民心。」也作「順道者,逆德者亡」。
丁日(1823-188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丁日為清代藏書家。字兩生(一件禹生),號持靜,廣東省豐順縣人。生於清道光3年(1823),廩貢生出身。初官瓊州訓導,因守城有功進任知縣。歷官萬安、廬陵等縣。太平軍起,入曾國藩幕。後隨李鴻章至上海,主持機器局,積勛至知府。江寧克服,除蘇松太道。又調兩淮鹽運使,革除積弊,歲入驟增。同治6年(1867),擢布政使,尋授江蘇巡撫。光緒元年(1875),任福建巡撫,兼督船政。時臺灣山地諸社未靖,遂力疾渡臺,所至賓伏。令有司廣設義學,教之耕作,又罷漁戶稅,開礦產。未幾,返閩,以疾辭官。4年,復起受命至福州,處理烏石山教案。日鉤稽舊案,獲教士侵地佐證,與英國領事往復詰辯,卒遷教堂於城外,加總督銜,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善言。《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中》:「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言。」《舊唐書.卷一九一.方技傳.葉法善傳》:「公以理國之法,數奏言。」
2.直言不諱。《後漢書.卷六○上.馬融傳》:「俾之言而宏議,軼越三家,馳騁五帝,悉覽休祥,總括群瑞。」
平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縣名。原為河北省的一個縣,西元一九五六年劃入北京市,後改稱平區。扼居庸關南口,曾為北京市北方防禦第一要隘。京包鐵路與京通鐵路交會於此。
熾(1849-1917)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熾字鞠常,晚取〔莊子〕「為善無近名,緣裻以為經」之義,自號緣裻廬主人,江蘇長洲人。清宣宗道光29年(1849)9月15日生,光緒15年(1889)進士,授編修,官至翰林院侍講,督甘肅學政。民國6年(1917)9月22日卒,年69歲。
  熾性純篤穎悟,通六經,文章高卓,氣息逼漢、魏。師事馮桂芬深見器異,同治8年(1869),佐馮氏修〔蘇州府志〕,校正〔說文解字〕段氏注,刊改漏失頗多。
  熾好金石,耽圖籍,藏碑處稱五百經幢館,藏8,000通碑拓;藏書處稱治廧室,約1,000部藏書中,以蘇州先哲遺書為收藏重點。古籍只有向楊守敬購得的北宋本〔廣韻〕、南宋本〔竹友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城市名。湖北省省會,舊名江夏縣,位於長江東岸,與漢口、漢陽成鼎足之勢,是辛亥革命的發祥地。有粵漢鐵路經過,蛇山峙立市區,上有黃鶴樓古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盛大。《國語.楚語上》:「不聞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鏤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大、囂庶為樂。」
2.發揚光大。《醒世恆言.卷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君命中本無子嗣,上帝以公行善,賜公一子,大其門。」
徐乃(1862-1936)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徐乃字積餘,號隨庵,室名積學齋,清安徽南陵人。光緒19年(1893)舉人,官江蘇侯補知府,奉派辦理江南、南通厘務,署淮安知府,丁憂服闕後升候補道。1904年,奉總督端方命,率江蘇留學生近百人赴日本,並考察學務。返國後,又辦理儀徵淮南總校,因緝私有功,於1911年元月,授江南鹽法道兼金陵關監督。入民國後,寓居上海,民國25年卒,年75。能詩文,富藏書,精於目錄版本之學。刻書達185種,中有〔積學齋叢書〕20種、〔小檀欒室彙刻閨秀詞百家〕26種、〔鄦齋叢書〕21種,又刻〔隨庵叢書〕及續編20種,收善本及清人罕見之著作。晚年與黃賓虹合編〔安徽叢書〕,學者稱便。編有〔積學齋書目〕,未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