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史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身為太史令,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在《報任安書》中亦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
開宗明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引申指說話或寫文章一開始就揭明主旨綱要。如:「請開宗明義地說明你的來意,不要拐彎抹角。」
良藥苦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1>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2>己疾也;忠言拂3>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孔子家語.卷四.六本》。 (2) 已:止,此指治癒。 (3) 拂:音ㄈㄨˊ,違逆不順。〔參考資料〕 《孔子家語.卷四.六本》孔子曰:「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君無爭臣,父無爭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國無危亡之兆,家無悖亂之惡,父子、兄弟無失,而交友無絕也。」
春秋鼎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當壯盛之年。《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唐.吳武陵〈上崔相公書〉:「明主春秋鼎盛,方有所好,升平之畫,未可為也。」
危言危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行舉止均正直不阿。《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三國志.卷一六.魏書.杜畿傳》:「當官不撓貴勢,執平不阿所私,危言危行以處朝廷者,自明主所察也。」
輻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物的聚集和稠密。《史記.卷九九.叔孫通傳》:「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於下,使人人奉職,四方輻輳,安敢有反者?」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及七國獻書,詭麗輻輳。」也作「輻湊」。
腌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窩囊或惡劣。《水滸傳》第七回:「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這般腌臢的氣。」《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五:「況我當不得這擦刮,受不得這腌臢,不如死了,與他結個來生緣罷。」也作「骯髒」。
傾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盡心、誠心。《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大丈夫既遇明主,自當傾心相投。」《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四:「丁戌見盧彊傾心付托時,也是實心應承,無有虛謬。」
求全責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求全」:《孟子.離婁上》孟子曰:「有不虞1>之譽,有求全之毀2>。」 〔注解〕 (1) 虞:預料、猜想。 (2) 毀:誹謗。 2、「責備」:《管子.形勢解》明主之官物1>也,任其所長,不任其所短,故事無不成,而功無不立。亂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長、所短也,而責2>必備。夫慮事定物,辯明禮義,人之所長,而蝚蝯之所短也;緣高出險,蝚蝯之所長,而人之所短也。以蝚蝯之所長責人,故其令廢而責不塞,故曰:「墜岸三仞,人之所大難也,而蝚蝯飲焉。」 〔注解〕 (1) 官物:授人官職。 (2) 責:要求。
何足掛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擊之。」二世怒,作色。叔孫通前曰:「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為一家,毀郡縣城,鑠其兵,示天下不復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於下,使人人奉職,四方輻輳1>,安敢有反者!此特2>群盜鼠竊狗盜耳,何足置之齒牙閒3>。郡守尉今捕論,何足憂。」二世喜曰:「善。」盡問諸生,諸生或言反,或言盜。於是二世令御史案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諸言盜者皆罷之。迺賜叔孫通帛二十匹,衣一襲,拜為博士。 〔注解〕 (1) 輻輳:音ㄈㄨˊ ㄘㄡˋ,聚集。 (2) 特:不過是。 (3) 閒:同「間」。〔參考資料〕 另可參考:《漢書.卷四三.酈陸朱劉叔孫傳.孫叔通》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