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440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坐井觀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經寫了一篇〈原道〉的文章,來說明儒家道的原義,藉此來駁斥老子崇尚虛無的道。他在文章中首先就「仁、義、道、德」的內涵下個定義:仁就是博愛的精神;義就是對的行為;循一定原則去做就是道;充實於內心,不假外求的本性就是德。仁和義的標準是不變的,道和德的解說則會因角度不同而有所差異。就如老子也講道德,但他所說的道德是拋棄仁和義的,這只是種個人的說法,不能像儒家的道德,能成為天下的公論。至於老子會對仁義有所輕視,倒也不是老子故意要去毀謗,那是因為老子像坐在井底,所看到的天自然就小了。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坐井觀天」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眼界狹小,見識不廣。
讒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毀謗他人的言語。《詩經.小雅.青蠅》:「豈弟君子,無信讒言。」《三國演義》第六五回:「吾本領張魯兵來救益州,誰想張魯聽信楊松讒言,反欲害我。」
誣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誹謗、詆毀、毀謗、造謠、汙蔑、誣賴、誣枉、歪曲
誹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詆毀、毀謗、中傷、造謠、誣蔑
深思熟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深思熟慮」係由「深思」及「熟慮」組合而成。「深思」見於戰國楚.屈原〈漁父〉。屈原原任三閭大夫,懷王時遭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於是作〈離騷〉以表忠貞之心。後被頃襄王召回,但又遭讒言而流放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漁父〉一篇描述屈原被放逐江南,遊於江河傍,吟詩唱歌,神色十分憔悴,一個漁父看到他,問道:「你為什麼到這裡來呢?」屈原答:「整個世界是那麼汙濁,所有人都迷迷糊糊,只有我一個人是清醒的,所以被放逐到這裡。」漁夫勸他說:「真正的聖人應該是可以順應大環境的,既然世間混濁,眾人皆醉,你不如就隨波逐流,與世浮沉;為什麼要『深思高舉』,而讓自己流放到此地?」意思就是在這樣的環境...
九死一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九死一生」指歷經多次近於死亡的險境,猶能存活。見用於劉良注解屈原〈離騷〉的注語。屈原(西元前343∼?),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楚懷王時,屈原因讒言被疏,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表明愛國心志。全文詞采雅麗,為一長篇韻文,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其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二句,意思是說楚懷王不了解屈原為了忠君愛國,死守善道,即使歷經多次近於死亡之險境也不後悔的一片赤誠,反而聽信讒言疏遠他,但還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絕不與奸佞之徒...
黃鐘毀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楚臣屈原受讒言毀謗,懷王時,放逐漢北,楚頃襄王時雖召回重用,旋又遭讒,流放江南,於是作〈九歌〉、〈卜居〉等篇,以明己志。〈卜居〉這篇是寫他一直得不到召見,理想和現實的相互矛盾,心裡感到迷惑,於是去見太卜,想借由占卜結果來解開心中的迷惑。文中屈原說他不知該怎麼做才是對的,覺得世間汙濁不清,輕薄的蟬翼被認為是重的,千鈞卻是輕的,可用以校正音律的樂器遭到毀壞拋棄,才質如瓦釜卻發出如雷巨響,直似妖怪作聲,庸人在職;善於毀謗別人的人位居高位,賢能的人才卻沒有名聲。屈原以「黃鐘」比喻賢士,「瓦釜」比喻讒人,感嘆小人得志,世間沒人了解他的廉潔堅貞。後來「黃鐘毀棄」用來比喻賢才不被重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毀謗、陷害別人的話。《左傳.哀公十六年》:「楚大子建之遇讒也,自城父奔宋。」《楚辭.屈原.離騷》:「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齋怒。」
詆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人短處,毀謗他人。《宋書.卷七三.顏延之傳》:「交遊闒茸,沉迷麴糱,橫興譏謗,詆毀朝士。」《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下》:「您平常間詆毀我做『李亞子鬥雞小兒,初何足言。』今日為小兒拿來,您怎生作活計麼?」
樹大招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樹長得高大時容易受到風吹。比喻個人名聲太大,容易招來妒嫉毀謗。《西遊記》第三三回:「你死該當,只難為沙僧、八戒與那小龍化馬一場!這正是樹大招風風撼樹,人為名高名喪人!」《金瓶梅》第四八回:「樹大招風風損樹,人為名高傷喪身。」也作「樹高招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