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0.494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誹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散布不實言論而損壞他人名譽。《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紅樓夢》第九回:「那些不得志的奴僕們,專能造言誹謗主人。」
誹謗之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堯時立木牌於橋邊,供人書寫諫言。後世因於宮外立木,任人書寫政治得失,稱為「誹謗之木」。《淮南子.主術》:「堯置敢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
誹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律上指使他人名譽受損害為目的,而指摘或傳述其醜行以達於公眾者,稱為「誹謗罪」。
口頭誹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不實的言語說某人的壞話,期使大家都誤信此人為壞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議論人非,並毀壞其名譽。如:「誹謗」、「怨誹」。《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序》:「誹訕朝廷,疑亂風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以不實的言詞中傷別人,破壞其名譽。《說文解字.言部》:「謗,毀也。」清.段玉裁.注:「謗之言旁也,旁,溥也。大言之過其實。」如:「毀謗」、「譏謗」。《國語.周語上》:「厲王虐,國人謗王。」三國吳.韋昭.注:「謗,誹也。」《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
2.詛咒。《左傳.昭公二十七年》:「楚郤宛之難,國言未已,進胙者莫不謗令尹。」晉.杜預.注:「謗,詛也。」
一丘之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宣帝最寵信的太僕戴長樂的私仇最深。有一次戴長樂被人告了一狀,他懷疑是楊惲慫恿的,所以也上書控告楊惲誹謗當今皇上。其中一條罪狀大意是說:從匈奴投降過來的人,正談論他們首領單于(ㄔㄢˊ ㄩˊ)被人殺害的消息。楊惲聽了之後,就發表議論說:「單于真是昏庸的君主,雖然他的大臣替他設計了很好的治國策略,卻不知採用,結果送上自己的性命。這就好比歷史上秦朝的君主一樣,因為聽信小人而殺害忠貞大臣,結果遭到亡國的噩運。如果當時秦朝的君王肯採納忠言,也許今天還是秦朝的天下呢!從古到今的國君都喜愛聽信小人的話,真像出自同一山丘的貉(ㄏㄜˊ,一種形似狐狸的野獸)一樣,沒有什麼差別。」楊惲如此借古諷今,實在是太猖狂無禮...
草菅人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戴禮記.保傅》殷周之前以長久者,其輔翼天子有此具也。及秦1>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尚者告2>得也;固非貴禮義也,所尚者刑罰也。故趙高3>傅胡亥4>而教之獄5>,所習者非斬劓人6>,則夷人三族7>也。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為計者謂之訞誣,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8>。豈胡亥之性惡哉?彼其所以習導非其治故也。 〔注解〕 (1) 秦:秦朝,西元前248∼前207。戰國時秦滅六國後,秦王政統一天下,建都咸陽,實行中央集權。因秦始皇專制獨裁,二世皇帝殘暴統治,致使六國遺民紛紛起兵抗暴,後為劉邦所滅。 (2) 告:告發。 (3) 趙高:?∼西元前207,秦時宦官。始皇崩於沙邱,...
含沙射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含沙射影」本作「含沙射人」。相傳古代有一種水中怪物叫「蜮」,會把口中所含的沙粒射到人身上或影子上,使人生病甚至死亡。#語本晉.干寶《搜神記》卷一二。後以「含沙射影」比喻間接地詆毀、陷害別人。 △「含血噴人」、「暗箭傷人」
按圖索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書.卷六七.楊胡米梅云傳.梅福》至秦則不然,張誹謗之罔,以為漢驅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故誠能勿失其柄,天下雖有不順,莫敢觸其鋒,此孝武皇帝所以辟地建功為漢世宗也。今不循伯1>者之道,乃欲以三代2>選舉之法取當時之士,猶察伯樂3>之圖,求騏驥4>於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故高祖棄陳平之過而獲其謀,晉文召天王,齊桓用其讎,(亡)〔有〕益於時,不顧逆順,此所謂伯道者也。 〔注解〕 (1) 伯:音ㄅㄚˋ,通「霸」,古稱諸侯的盟主。 (2) 三代:指夏、商、周三朝。 (3) 伯樂:周代善於相馬的人,生卒年不詳。其名傳說紛紜,或為王良、孫陽。著有《相馬經》。 (4) 騏驥:音ㄑ|ˊ ㄐ|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