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1.8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以不實的言詞中傷別人,破壞其名譽。《說文解字.言部》:「,毀也。」清.段玉裁.注:「之言旁也,旁,溥也。大言之過其實。」如:「毀」、「譏」。《國語.周語上》:「厲王虐,國人王。」三國吳.韋昭.注:「,誹也。」《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吳起殺其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
2.詛咒。《左傳.昭公二十七年》:「楚郤宛之難,國言未已,進胙者莫不令尹。」晉.杜預.注:「,詛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散布不實言論而損壞他人名譽。《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誹者族,偶語者棄市。」《紅樓夢》第九回:「那些不得志的奴僕們,專能造言誹主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誇大不實的言論對人進行詆毀、中傷。漢.王充《論衡.累害》:「身完全者謂之潔;被毀者謂之辱。」《後漢書.卷六一.左周黃列傳.黃瓊》:「而毀布流、應時折減者,豈非觀聽望深、聲名太盛乎?」也作「譭」、「毀」。
腹誹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口裡不說,內心深懷不滿。《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壯士與議論,腹誹而心。」《三國志.卷一二.魏書.崔琰傳》「遂賜琰死」句下裴松之注引《魏略》:「太祖以為琰腹誹心,乃收付獄,髡刑輸徒。」
事修而興,德高而毀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比喻行事有成、德高望重的人,易招來毀。唐.韓愈〈原毀〉:「是故事修而興,德高而毀來。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北史.卷二七.列傳.賈彝》:「父為苻堅鉅鹿太守,坐訕繫獄。」
薏苡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未收賄賂卻遭誣。參見「薏苡明珠」條。唐.柳宗元〈為南承上中書門下嗣乞兩河效用狀〉:「首級之差,今復誰辯,薏苡之,不能自明。」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卷九.好及第惡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斯不可忘。」
莫如自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阻止別人的毀,最好的方法是修養自身。《三國志.卷二七.魏書.王昶傳》:「諺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莫如自脩。』斯言信矣。」也作「止莫若自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議。《戰國策.齊策一》:「能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文選.嵇康.幽憤詩》:「欲寡其過,議沸騰。」
之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堯時立木牌於橋邊,供人書寫諫言。後世因於宮外立木,任人書寫政治得失,稱為「誹之木」。《淮南子.主術》:「堯置敢諫之鼓,舜立誹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