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3.608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息毀。漢.徐幹《中論.卷上.虛道》:「救寒莫如重裘;止莫如修身。」《宋史.卷四一○.列傳.曹彥約》:「今若徇文帝緣情之義,法太宗繼絕之意,明示好惡,無隙可指,雖不止息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能勝任官職而受抨擊。《聊齋志異.卷一○.席方平》:「自應貞潔以率臣僚,不當貪墨以速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眾人毀。南朝齊.王融〈下獄答辭〉:「良由緣淺寡虞,致貽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惡聲惡氣,加以毀。《紅樓夢》第三五回:「那玉釧兒先雖不悅,只管見寶玉一些性子沒有,憑他怎麼喪,還是溫存和氣,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了。」
生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捏造毀,製造事端。《清史稿.卷三○八.王恕傳》:「若告貸銀米以給口食,則必計其能還而後與之,狡黠之流遂謂官有偏私,不免造生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實的毀。《後漢書.卷七九.儒林傳上.孔僖傳》:「至如孝武皇帝,政之美惡,顯在漢史,坦如日月,是為直說書傳其事,非虛也。」南朝梁.劉孝綽〈謝東宮啟〉:「舞文虛,不取信於宸明。」
一丘之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宣帝最寵信的太僕戴長樂的私仇最深。有一次戴長樂被人告了一狀,他懷疑是楊惲慫恿的,所以也上書控告楊惲誹當今皇上。其中一條罪狀大意是說:從匈奴投降過來的人,正談論他們首領單于(ㄔㄢˊ ㄩˊ)被人殺害的消息。楊惲聽了之後,就發表議論說:「單于真是昏庸的君主,雖然他的大臣替他設計了很好的治國策略,卻不知採用,結果送上自己的性命。這就好比歷史上秦朝的君主一樣,因為聽信小人而殺害忠貞大臣,結果遭到亡國的噩運。如果當時秦朝的君王肯採納忠言,也許今天還是秦朝的天下呢!從古到今的國君都喜愛聽信小人的話,真像出自同一山丘的貉(ㄏㄜˊ,一種形似狐狸的野獸)一樣,沒有什麼差別。」楊惲如此借古諷今,實在是太猖狂無禮了...
三人成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望大王能夠明察才好。」  魏王說:「一切我都明白,你放心好了。」  龐蔥陪著太子到趙國。不久,惡意毀的,和無事生非的,開始在魏王面前議論龐蔥了。起先,魏王倒還不相信,可是禁不起謠言越來越多,魏王不由得不受影響,對龐蔥的信心動搖了。  等到魏太子質押期滿,龐蔥陪著太子安然返國。可是魏王因為誤信了謠言,對於龐蔥已不再信任,也就不再召見他。 解釋 比喻一件事情講的人多了,即使不是真實的,也會叫人相信的。 詞意 相似詞:一人傳虛.萬人傳實.丁公鑿井.以訛傳訛.市虎杯弓.眾口鑠金相反詞:眼見為真.真憑實據 例句 有人謠傳公...
以訛傳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訛,錯誤。以訛傳訛指將不正確的訊息繼續傳播下去。明.陸采《懷香記》第三五齣:「以訛傳訛,紛然流,使深閨知凶信必生悽愴。」《紅樓夢》第五一回:「這兩件事雖無考,古往今來,以訛傳訛,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古蹟來以愚人。」
沽名釣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會出師表》:「聖旨下道:『沈鍊訕大臣,沽名釣譽,著錦衣衛重打一百,發去口外為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