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0.930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加思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假思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宋人黃榦在寫給好友的一封回信中,提到他細讀《中庸》一書的心得。大意是:《中庸》是子思子在家學中完全了解儒道的本末源流之後才寫成的一本書,書中詳盡闡發了聖賢之道的底細。全書從戒懼謹獨(心懷警戒恐懼謹守慎獨之道)講起,接著談到智仁勇三達德,最後以「誠」字作結。所謂「戒懼謹獨」,既不必勉強費力,也不用思考探求,一念之間,立刻就能體會箇中真意。初學的人果能勤奮懈地奉行把持,便得以完整保全上天賦與的本性。至於所謂「智仁勇」三德,以及「誠」之一字,只要加上講學力行的功夫,也就不難融會貫通了。「不假思索」就是直接摘自信中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不經過思考探求,立即做出...
顧炎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613~1681)初名絳,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傭,學者稱亭林先生。明末清初學者。江蘇崑山居林鎮人。性耿介,曾參加抗清活動。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清代樸學之風。考訂古音、離析唐韻,分古韻為十部,於分析音學源流與古韻部目上,居承先啟後之功。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
辭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至於修辭方法的賦,那麼因該就是指詩經中的平鋪直敘了。“不歌而頌”的“詩歌傳統”算得是辭賦源頭。賦的源流有四種常見的說法,而第四種並不是“隱語說”。賦源,是辭賦文體“流變”,中國辭賦文學二千餘年曆史,以明辮其興於詩而亡於詩的盛衰嬗遞。演變過程,“以詩為賦”和“以文為賦”創作現象的交叉出現,構成辭賦藝術發展史線索。辭賦文學自戰國初成,歷經兩漢、晉唐、兩宋、元明迄清,形成由先秦到晉唐詩的散化到賦的詩化、漢大賦經晉唐以詩為賦到宋代以文為賦、晉唐經宋代以文為賦再到元明賦家仿騷復古的三大演進圈。辭賦藝術自身演進發展,契合於中國辭賦...
安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安定康樂。《三國志.卷六四.吳書.孫綝傳》:「大將軍忠計內發,扶危定傾,安康社稷,功勛赫然。」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四.上清源流經目註序》:「馬氏崇奉,累世安康。」
劉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473)字彥和,南朝梁東莞(今江蘇省武進縣)人。早年家貧,依沙門僧祐,研習佛教經論,晚年出家,法名慧地。著《文心雕龍》五十篇。書中討論的範圍廣泛,包括文學源流、文體區分、創作方法及文學批評等方面,為體大思精的文學理論著作。
端木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1.1 端木複姓1.1.1 姓氏源流1.1.2 得姓始祖2 齊吳之戰3 評價4 參考資料 生平  端木賜(前520年-前446年),春秋末年衞國人,字子貢。孔子的得意門生,「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萬仞宮牆典故,出自子貢稱贊孔夫子之學問高深。  子貢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衞兩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後世,題詞贈贈商界有成就之人,常以「端木遺風」等,甚至有人奉之為財神。  子貢...
窮源竟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把河道的源頭到末尾,全部予以探查。語本《禮記.學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明史.卷二二三.徐貞明列傳》:「又遍歷諸河,窮源竟委,將大行疏濬。」
2.引申為探究事物的始末原委。如:「此事眾說紛云,全賴他窮源竟委,真相才得以大白。」
泉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水的源頭。《詩經.衛風.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唐.祖詠〈田家即事〉詩:「攀條憩林麓,引水開泉源。」也作「泉原」。
2.事物發生的緣由、起源。《舊唐書.卷七.睿宗本紀.史臣曰》:「上既啟其泉源,下胡息於奔競。」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五.雷平山真人許君》:「若不堅心正行,豈得見泉源耶?」
一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一道。多指水流而言。《西遊記》第一回:「順澗爬山,直至源流之處,乃是一股瀑布飛泉。」
曾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苑》、《列女傳》、《陳書》、《李太白集》等,都經過他的校勘。他每校一書,必撰序文,藉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從他所作的《目錄序》中,我們可以看到曾鞏十分重視史學,治史嚴謹。《戰國策》、《說苑》兩書,若不是經過他的訪求採錄,也許早就散失了。風格:氣勢縱橫,跌宕多姿,和歐陽修並稱「歐曾」。思想:  曾鞏的思想屬儒學體系,他贊同孔孟的哲學觀點,強調“仁”和“致誠”,認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虛心自省、正誠修身就能認識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對兼併政策,主張發展農業和廣開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時,總是以“仁”為懷,“除其奸強,而振其...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