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6.564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並駕齊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朝文人劉勰的《文心雕龍》一書,主要在論述文章的體制以及文學源流、原理、批評方法等,對後世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有很深遠的影響。其中〈附會〉一篇闡述文章結構要首尾一貫,文意要緊密充實的寫作道理。說明寫文章必須先構思文章的架構,因為文章並沒有固定的格式規範,寫作時的思緒也是變化多端,如果一開始不先做好全面的安排,文意一定會相當混亂,也就不可能寫出好的文章,所以一定要先認識文章的條理。劉勰用駕馭馬車來比喻構思的重要性:「駟牡異力,而六轡如琴;並駕齊驅,而一轂統輻」,意思是說:這就有如四匹馬拉車,每匹馬的力道不一,但韁繩如能操作得像琴弦一樣和諧的話,四匹馬就能齊頭並進,車轂也能控制好輪輻,讓車子快速前進...
不假思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人黃榦在寫給好友的一封回信中,提到他細讀《中庸》一書的心得。大意是:《中庸》是子思子在家學中完全了解儒道的本末源流之後才寫成的一本書,書中詳盡闡發了聖賢之道的底細。全書從戒懼謹獨(心懷警戒恐懼謹守慎獨之道)講起,接著談到智仁勇三達德,最後以「誠」字作結。所謂「戒懼謹獨」,既不必勉強費力,也不用思考探求,一念之間,立刻就能體會箇中真意。初學的人果能勤奮懈地奉行把持,便得以完整保全上天賦與的本性。至於所謂「智仁勇」三德,以及「誠」之一字,只要加上講學力行的功夫,也就不難融會貫通了。「不假思索」就是直接摘自信中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不經過思考探求,立即做出反應。
興高采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劉勰,字彥和,南朝梁東莞人。著有《文心雕龍》十卷五十篇,書中討論的範圍廣泛,包括文學源流、文體區分、創作方法及文學批評等方面,對後代文學創作及文學批評影響深遠。本篇〈體性〉是在討論文章的風格與作家的性情,將文章歸類成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新奇、輕靡八種風格,而文章風格的形成受個人的性情影響。舉了漢、三國魏、晉各朝名家為例,如:三國魏的阮籍,為人豪邁灑脫不受約束,所以他的文章格調高遠脫俗;三國魏嵇康長得英俊有俠氣,所以文章旨趣高超,辭采峻切犀利;西晉潘岳性情輕浮思想敏捷,所以文章流暢幽美。由此類推出,人的性情和寫出來的文章風格是相符的。後來「興高采烈」被用來形容興致勃勃,情緒熱烈的...
瞭若指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瞭如指掌」。見「瞭如指掌」條。01.《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列傳一.序》:「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命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02.宋.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卷一.王文簡倚聲集序》:「僅二百數十言,而詞家源流派別,瞭若指掌。」 
綱舉目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綱而魚已囊矣。故吏者,民之本綱者也,故聖人治吏不治民。■漢.鄭玄〈詩譜序〉(據《詩經.卷首》引)欲知源流清濁之所處,則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風化芳臭氣澤之所及,則傍行而觀之。此詩之大綱也。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於力則鮮,於思則寡,其諸君子亦有樂於是與!
瞭如指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者,瞭若指掌。」 02.宋.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卷一.王文簡倚聲集序》:「僅二百數十言,而詞家源流派別,瞭若指掌。」 參考詞語︰洞如指掌注音︰ㄉㄨㄥˋ ㄖㄨˊ ㄓˇ ㄓㄤˇ漢語拼音︰dòng rú zhǐ zhǎng釋義︰猶「瞭如指掌」。見「瞭如指掌」條。 01.明.李清《三垣筆記.卷下.弘光》:「有譽不與辨,惟歷陳漕事原委,洞如指掌,國弼一語不能對,頰赤而已。」
博古通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博古通今」原作「博古知今」。「博」、「通」都有見識廣大的意思,一個人如果對於古今之事都能通曉,學問自然十分淵博。《孔子家語.卷三.觀周》中記載著孔子曾對弟子南宮敬叔稱讚老子,說老子的學問淵博,通曉古今,又明白禮樂的源流演變,明白道德的道理,可以作為自己的老師,便要弟子駕車,前往拜訪老子,向他請教禮樂之事。後來「博古通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學問淵博,通曉古今。
訛以傳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以訛傳訛」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以訛傳訛」原作「訛以傳訛」。「訛」是錯誤的意思。「以訛傳訛」就是指將本來就不正確的訊息或東西,沒有加以辨正清楚,又一再地傳揚出去,以致離真相越來越遠。宋代王柏〈默成定武蘭亭記〉一文,論述書法名品〈蘭亭集序〉的版本源流,其中便有「訛以傳訛」一語。據王氏的說法,〈蘭亭集序〉為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柔媚勁健,盡善盡美,為書法名品。其真蹟傳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智永再傳於弟子辨才,為唐太宗用計取得。太宗得此真蹟後,唐初多位書法名家曾加以臨摹,其中以歐陽詢的最為逼真,被鐫刻於石碑上。太宗死後,王羲之的真蹟殉葬昭陵,歐陽詢的摹本石碑則為契丹人所得,流落於定武。...
韓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足」(《韓愈論》)。朱熹指責韓愈「裂道與文以為兩物」(《讀唐志》)。章學誠稱韓愈的碑誌文是「心識古人源流,隨時通其變化」(《文史通義‧墓銘辨例》)。茅坤說:「世之論韓文者,共曾稱碑蒜;予獨以韓公碑文多奇崛險譎,不得《史》《漢》敘事法,故於風神處或少道逸。」(《唐宋八大家支鈔·論例》)章太炎說:「韓對死生利祿之念,刻刻不忘:登華山大哭,作《送窮文》,是真正的證據。」韓愈登華山,「度不可返,乃作遺書,發狂慟哭」,最後被華陰縣令救下。著作:《昌黎先生集》名句: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進學解》師者所以傳道、授業...
瀑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由高處直瀉而下,遠望似布垂落,稱為「瀑布」。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注》:「懸泉瀑布,飛漱其間。」《西遊記》第一回:「順澗爬山,直至源流之處,乃是一股瀑布飛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