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34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七個習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持續更新sharpen the saw:它是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則,個人能夠在身心靈和情感方面,不斷日益精進,強化自己能力,有了持續更新習慣,更有助於其他六個習慣的完成。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七個習慣英文關鍵字:7 habits 參考資料吳清山、林天祐/著。教育e辭書,2008年1月初版,頁14-15。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細水長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小水常流注音︰ㄒ|ㄠˇ ㄕㄨㄟˇ ㄔㄤˊ ㄌ|ㄡˊ漢語拼音︰xiǎo shuǐ cháng liú釋義︰猶「細水長流」。見「細水長流」條。 01.《佛遺教經》:「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源) 參考詞語︰水淺長流注音︰ㄕㄨㄟˇ ㄑ|ㄢˇ ㄔㄤˊ ㄌ|ㄡˊ漢語拼音︰shuǐ qiǎn cháng liú釋義︰猶「細水長流」。見「細水長流」條。 01.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五.范成大與五一兄》:「兄且得一子食祿,自此可以水淺長流矣。」
發憤忘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專心學習或工作以致忘記吃飯。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形容十分勤奮。《晉書.卷五六.孫楚傳》:「今發憤忘食,忠慨亮到。」明.無名氏《孟母三移.楔子》:「你如今發憤忘食記在茲,精進功勤皆在爾。」
單刀直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刀直接向目標刺去。比喻勇猛精進。《兒女英雄傳》第六回:「那女子見他來勢凶惡,先就單刀直入取那和尚。」
繪本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題材廣泛,不論是故事內容或插畫表現,皆可提供孩子無限延伸的教材…,培養孩子的流暢力、獨創力、變通力、精進力、想像力挑戰性、好奇心、冒險性等特性,符合創造思考的認知層面和情意層面的八個重要關鍵。王文玲(2006)曾提出三項繪本的價值:文學價值、藝術價值和教育價值。兒童從閱讀繪本的經驗中,能累積詞彙、瞭解文意;培養想像力、思考力、好奇心和專注力。張燕文(2007):繪本在兒童認知發展、生活態度、人格成長、審美素養與創造能力的培養等方面,具有正面的教育效果。繪本非常適用在國小階段的兒童身上,尤其是低年級,而高年級的孩子可以嚐試...
業精於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業的精進在於勤奮努力。唐.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心驚膽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驚膽戰」之典源,提供參考。 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據《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引)維摩髮籠離垢之繒,手柱(拄)弱梨之仗(杖),謂我言道:「彌勒:汝久居聖位,已出煩(樊)籠,三僧祇劫修行,百萬生中精進。福惠具足,種性尊高,六度已圓,十身備歷。所以世尊授仁者記,一生成佛。未委三生之中,何生得記,過去未來現在?若言過去,過去已滅;若言未來,未來未至;若言現在,現在不住。況生住異滅,念念遷移,云何彌勒得授記乎?又莫是无生得受記也?若是無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真如不屬生滅,无去无來。又一切眾生,皆有真如。若彌勒得授記者,一切眾生,亦合得記。若過去得菩提,即是...
康米紐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皆學問。 思想重點(一)人性論:受到基督宗教的影響,認為人終極目標在於求得永生,並且透過知識的不斷精進,使靈魂和身體相配合,反對了天主教「肉體是靈魂的監獄」之看法。(二)知識論:基於「泛智」的哲學觀念,希望嬰孩在六歲以前,要了解各種知識的概略,主要途徑為透過感官的實物教學。 教育觀1. 教育目的:希望獲致和平、安詳、康樂的幸福社會。2. 教育主張:受到基督宗教的影響,認為人是由上帝創造,因此人皆有相同的價值,所以主張人人皆有受教育的權力,無論貧窮、階級、性別…等,因此設計了全民入學的學校制度;此外,所有事物皆由帝創造,...
八正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梵語aṣṭāṅga-mārga的意譯。指八種通往解脫的正確途徑。八正道為:一、正見,具有正確的主張──四諦的見解。二、正思惟,做正確的抉擇。三、正語,不做一切非理的言談。四、正業,清淨的行為。五、正命,正當的謀生方式。六、正精進,努力勤修正法。七、正念,隨時都清楚地知道當下的心念。八、正定,修習四禪八定。《雜阿含經》卷六:「云何有身滅道跡?謂八正道。」也稱為「八聖道」。
勇往直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不屈不撓、奮不顧身、再接再厲、一往直前、勇猛精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