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0.01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赤子之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西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受學於子思門人,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傳有《孟子》七篇。他曾經到齊、宋、滕、魏等國游說,一度擔任齊宣王的客卿,最後以所說不合王意而不見用。他主張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等論說,以期說服諸侯,停止武力兼併。晚年與萬章等門人集儒家論述著書立說以終,學說對後世影響甚大,被認為是孔子儒家學說的繼承者。典源所錄是孟子說過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一個品德修養良好的人,不會失去他做赤子時的一片純真、善良之心。「赤子之心」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比喻純潔、善良的心地。
小心翼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是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主要是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而成,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為文學詩歌總集之祖。〈大雅.大明〉篇是在歌頌周文王,他非常的恭敬謹慎,以虔敬的心和美好的德行來事奉上帝,因此得到了許多的福祿。行動舉止中,不違背應有的德行,他的美德因此彰顯,四方的諸侯國都來歸附。典源又見《詩經.大雅.烝民》。內容則是表述仲山甫的德行,小心恭謹,效法古訓,具有良好的儀容風度。因此天子賦予他重責大任,頒布命令於四方。後來詩中的「小心翼翼」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舉止十分謹慎,不敢懈怠疏忽。
執迷不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封為征東將軍,為朝廷帶兵東征,剷除地方勢力。出發前寫了一篇〈移檄京邑〉,向當地的領袖喊話,說他們受到良好的教養,只是受制於惡人,才不得不為亂。若歸順朝廷,即能轉禍為福。但若還是「執迷不悟」,與朝廷對抗,一旦大軍壓境,將會萬劫不復。此處的「執迷不悟」就是這樣的用法。
月暈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月暈效應」也稱光環效應或成見效應,指在人際交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誇大的社會印象;因而表現為在個體的社會知覺過程中,將對方的最初印象不加統整分析就用來判斷、推論此人的其他特質。亦即對於一個喜歡的人,會同時認為他具有其他所有好的特質,甚至你對他的這些特質一無所知亦同。一個懷有偏見態度的人常有此知覺現象,例用教師評定學生操行成績時,不以學生言行舉止為根據,只憑學生學業成績的印象定等級。
  月暈效應往往是在個人掌握有關知覺對象的訊息很少而又要作出整體判斷的情況下,產生以偏概全的效應,它實際上是個人主觀推論的泛化與擴張,造成過高或過低評估的失真現象。因此一個人第一印象被認為是好的,他...
開卷有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卷有益」原作「開卷有得」。陶潛,東晉潯陽柴桑人,陶侃的曾孫,一名淵明。陶淵明出自顯宦之家,書香門弟,雖然家道中落,但家中藏書豐富,家庭教育良好,養成他愛好讀書的習慣。他曾說:「少年來好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陶淵明從小即喜愛閱讀,當讀到對書中文義有所領悟時,便高興得忘了進食。由此可見他以閱讀來豐富他的精神世界。後來「開卷有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打開書本閱讀,即能得到好處。在宋.王闢之的《澠水燕談錄》裡記載了一則 「開卷有益」的例子:宋太宗趙光義非常喜歡讀書,但歷代典籍文史資料實在太多,所以他命令當時的大文學家李昉主持編輯一套集歷代圖書資料精華的百科全書。李昉等學...
孟母三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家長為教育子女,選擇良好的學習環境所花的苦心。參見「孟母擇鄰」條。
建構效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者在該測驗的得分與其在效標上之得分,求兩者的積差相關,如果是正相關而且相關係數很高時,該測驗就是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反之,如兩者之間無顯著的正相關,就表示該測驗的建構效度偏低。2.差異檢定:如果測驗根據某學者的理論來編製,該理論主張受測者焦慮偏低或太高,會導致考試成績偏低;適度的焦慮,考試成績比較高。假如將受測者分為高焦慮、中焦慮、低焦慮等三組,檢定結果與該理論的理念一致,該測驗就具有高的建構效度。3.因素分析:以心理測驗施測一群受測者,將所得資料進行因素分析,就可以了解該測驗所涵蓋的因素,是否與編製該測驗的理論構念相符...
烏合之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管子(?∼西元前644),名夷吾,字仲,春秋齊國潁上人。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桓公成為霸主,桓公尊為「仲父」。管子奠定齊國的法治思想,著重經濟管理,他曾說:「像烏鴉一樣暫時湊合在一起的人,因為沒有組織、沒有紀律,剛開始什麼都好商量,久了就什麼都看不對眼,互相唾棄。表面上雖然還維持良好的關係,但因為沒有交心,權力不在領導人的手上,而在屬下或幕僚,可說是暫時依附、沒有權勢的領導者。」後來「烏合之眾」被用來比喻暫時湊合,無組織、無紀律的一群人。
德行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是一種目的論的倫理學,揭櫫人生以追求幸福或至高善為終極的目的,重視人生價值的全面實現或完成,因此他的倫理學也被稱為「幸福論」。這個幸福只有在個人本有能力,本性的潛能都得到全面的開展時,所謂德行,就是個人本有能力的卓越化與良好人際關係的滿全,德行是幸福人生的核心,兒童應該從小就接受道德訓練,對人生的要求作出回應。他認為,只有藉由不斷行善,才能變成有德的人。我們一般談到道德教育,多半是指稱品格教育,追根溯源,實可歸功於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和中國儒家一樣都提倡中庸之道...
激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程度。 激勵士氣的方法(1)配合成員的志趣(2)提升成員專業能力(3)採高倡導高關懷領導(4)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5)給予適當的待遇福利(6)提供成就、獎勵與升遷(7)給予社會性支持(8)公平對待成員(9)符合成員的需求(10)運用增強原理(註一) 士氣測量(1)觀察法(2)問卷法(3)晤談法(4)紀錄分析法 激勵的研究途徑 激勵的內容理論(content)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Need Hierarchy Model)提出者:馬斯洛(Maslow, 1954)需求層次理論強調,人的需求彼此是互相關聯的,因此形成優勢層...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